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

生活心理學:為了別人認可,所以成了購物狂?

文:Michelle Leung

相信很多人包括正在閱讀這篇文章的生活所成你都喜歡購物。尤其疫情的心理學為關係,當大家甚少外出時,別人待在家中百無聊賴,購物便花多了時間瀏覽各大網路平台。生活所成以Instagram為例,心理學為有著林林總總的別人商舖。只要我們隨意拿起手機按一按,購物便找到自己心儀的生活所成貨品。久而久之,心理學為買回家的別人物品越來越多,被家人或朋友視為為購物狂(shopaholic)。購物這個統稱被現代都市人濫用,生活所成但又有多少人真正了解它實際的心理學為意思?根據Tyagi and Shyam(2019),購物狂現象(shopaholism)指一個人有極大的別人購物慾(shopping impulse)而該慾望會使一個人感到無比的不安。所以,他/她會經常衝動性購物(compulsive buying),來排解內心的焦慮和擔憂。Kraepelin(1915)發現女性比男人出現購物狂的現象更為普及。

究竟有什麼心理因素驅使一個人無止境地購物?一些研究顯示這個現象或許與一個人的自尊心(self-esteem)有關。Jacobs(1989)提出有些購物狂因為童年或青少年期間種種不幸的遭遇而感到不足。為了提升他們的自尊心,他們會投放自己的精神去追求物質,務求得到短暫的欣快(euphoria)。此外,研究亦指出購物狂能從購物中取得認同(recognition)和認可(approval)。以下為數個心理學家歸納出在購物狂身上常見的行為模式:

1. 在減價市場購物感到過分自豪

這類人會因為自己在減價時購物而感到驕傲,因為他們覺得自己懂得以最優惠的價錢買下物品。他們更會視自己為「good shoppers」並把優惠或減價資訊分享給身邊的人,從而感到自豪。

2. 過度著重購買最新穎的物品

這類人跟貼著潮流,把所有最及時的物品都買下來。他們認為在朋輩中得知最新的資訊使他們獲得優越感。受訪者亦表示得到別人的認同令他們更有動力(motivation)去購物。

3. 過度著重售貨員的熱情招待

這類人會因為售貨員友善及特別的待遇而感到重要,尤其是售貨員能記下自己的名字。這些人甚至會以購物來取悅售貨員。

最後,並不意外的一個解說就是購物提供自我給予(self-giving)。研究顯示,孤獨(loneliness)使一個人購物而購買者會買東西來抑壓內心的孤立感(isolation)。此外,購物狂不但會買東西給自己,他們亦會給身邊的人買東西。他們深信該行為會為自己帶來正面的影響及增強(reinforcement),使他們增加自我(self)的好感,提升自信。

以上種種因素使購物狂得到購物的快感。購物這個行為像操作制約(operant conditioning)一樣,使購物者「走入坑」,用來短暫緩和負面情緒,形成一個循環。

參考文獻:

  • Tyagi P. & Shyam R. (2019). Shopaholism from a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7. 1379-1381
  • Kraepelin E. (1915). Psychiatrie (8th ed.). Leipzig, Germany: Verlag Von Johann Abrosius Barth
  • Jacobs D. F. (1986). A general theory addictions ; A theoretical Model. Journal of gambling behaviour, 2, 15-31

本文獲Lo's Psychology授權轉載,內文與題目由編輯稍作修改,原文請看此。

相關文章:

責任編輯:Alex
核稿編輯:Alvin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