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

心理學出路:自我決定理論

文:Dr. Lo @ drlomentality

(這是心理學出「心理學出路2021」文章的下篇,上篇請按此)

上一篇說的自理論是「出路」由自己決定,當你知道自己是決定誰,知道自己的心理學出人生使命後,到處都是自理論「出路」;但當你對自己不太瞭解,對自己的決定未來路向沒有太多的想法時,即使你的心理學出條件很好,你也會主觀地以為自己沒有太多的自理論「出路」。「出路」由我們自己走出來。決定

這裡想跟本年即將進入大學的心理學出中學畢業生聊聊天,這不只限於香港的自理論中學生,甚至不限於只是決定學生,對無論你在哪個人生階段,心理學出只要你是自理論想投身於發展心理學事業的話,這篇文章裡面的決定分享想必都會與你有關係。這裡說的不是有什麼學歷你可以去拿然後你可以做到什麼的那種出路資訊分享,這裡要說的是我們如何要決定自己是否要走向這一條路,是一種心態上的分享。

你做一件事為的是什麼?你走上心理學的道路為的是什麼?這個為什麼必需清楚瞭解,也值得你花點時間去搞清楚,因為動機的類別會影響著你往後追逐目標的幸福感,韌力及決心。

從一個心理學著名理論——自我決定理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中或許能為大家帶來關於這個問題的一些啓發。自我決定理論是一個關於動機性質的理論,發展至今已超過五十年。所謂自我決定理論,最重要的便是「自我決定」這四個字。你做的事是自己跟據自己所追求去決定的?還是因為別人的期望,社會的規範決定的?「自我決定」這四個字和一個人的幸福感息息相關,若然一個人做的事全因為來自別人的力量,全只是為了別人的期望,那麼幸福感就會受到威脅。

傳統來說,動機的性質可以分為兩種,一種為外在動機(extrinsic motivation),另一種為內在動機(intrinsic motivation)。外在動機簡單來說就是我們去做一件事為的是一些外在的因素,最容易理解的例子便是金錢和名利;至於內在動機則是說我們做一件事為的是純粹的滿足感,這種滿足感和實質有形的獎勵並沒有太大關係。

shutterstock_1544539310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這種傳統的動機形態在自我決定理論中得到擴展並補完。從自我決定理論中,外在動機及內在動機就只像一個連續體的兩個極端,而在整個連續體之中,還有很多種形態的動機。簡單來說,撇除純粹因為內在及因為外在的動機之外,動機可以同時由內在及外在因素形成。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很多心理學學生想追逐臨床心理學家這個職業,除了因為助人這種發自內心的滿足感,職業光環及收入必定也會是這個職業吸引人的地方。所以,我們可以這樣去理解動機性質:很大部分的動機都會是由內在原因,及外在原因,以一定程度的比例組合而成。

在自我決定理論之中,撇除內在動機及外在動機這兩個極端之外,在連續體中還有數種動機來說,詳細的名稱在這裡容我忽略,總體來說,動機可以分為自主動機(autonomous motivation) 及被控制動機 (controlled motivation)。自主動機也就是說我們想做的東西是自己控制的 (self-volition),例如,我想讀心理學,或我想做某一件事的原因是因為我有滿足感、我覺得它很有意義、我覺得它是我人生使命的一部分,這些都是自主動機。而被控制動機則是你做一件事是為了他人的期望,或者想得別人的讚賞、或逃避一些罪疚感。例如,一位學生選擇心理學是因為媽媽的期望、因為不想令別人失望或因為為了討好心儀對像等。

看了自主動機及被控制動機的知識後,我們都要開始問一問自己,此刻在你心中有一樣想追求的目標,這或許是一個學位或一個企劃,你去追求它的動機性質是怎樣的?是因為你覺得這個目標代表著你、代表著你的人生使命、甚至代表著你的生命的一部分?還是,你追求這個目標只是因為這是社會規範所要求的?你朋友或家人所期待的?甚或是它是用來幫你證明給別人看你要多能幹的?如果是前者,那麼恭喜你,因為這樣的自主動機將會令你的內在世界得到源源不絕的力量,你將會充滿決心,去一路過關斬將去追求你的目標,而在這過程中,你將會十分幸福。但是如果你是後者的話,那麼請你要反思一下,別人的期望、社會的期望是否真的比自己內心所想所熱衷的來得更重要?

你,有什麼目標?為什麼有這個目標?

共勉之。

本文獲Lo's Psychology授權轉載,內文稍作修改,題目由編輯所擬,原文請看此。

相關文章:

  • DSE放榜:讀心理學的「出路」是什麼?
  • 致打算修讀心理學的莘莘學子

責任編輯:Alex
核稿編輯:Alvin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