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休闲

陕西师范大学:十一载手写录取通知 以墨香化人—新闻—科学网

作者:陈鹏 彭妍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17/7/16 9:07:47 选择字号:小 中 大
陕西师范大学:十一载手写录取通知 以墨香化人

 

  作者:陈鹏 彭妍 《光明日报》( 2017年07月16日 06版)

毛笔书写录取通知书现场 陕西师范大学供图/光明图片

  【别样的陕西师范录取通知书】  7月15日上午9时,陕西师范大学2017年录取通知书的大学书写工作开始。老教授们用尖细的载手知墨小楷狼毫笔蘸上墨汁,仔细对照着一份录取名单,写录香化学网然后在录取通知书上,取通一笔一画地写下新生的人新姓名、专业。闻科   自2007年起,陕西师范陕西师范大学开始采用毛笔书写的大学方式,为新生献上一份沾染墨香的载手知墨录取通知书。今年,写录香化学网文占申、取通吕九如、人新耿征、闻科郭祖仪等20余位退休教师、陕西师范校友代表,将在10天内共同完成约4500份录取通知书的书写工作。   起点:与传统接轨  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党委书记惠刚是毛笔书写录取通知书的发起人。在他看来,陕师大有着悠久的传统和深厚的书法文化底蕴,“采用毛笔书写录取通知书,也是为了唤起人们对传统艺术的重视,重新认识书法文化”。   作为一所以文科见长的综合性师范大学,陕师大的校园里处处可见老师和学生的书法作品。目前,学校有“砚友”“德馨”“丹青”等多个学生书画社团,还有成立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书画研究会,曾会聚卫俊秀、霍松林、黄永年、曹伯庸等老一辈书法家。   2007年,陕师大首次正式采用毛笔书写录取通知书。当年,这项工作由该校美术学专业和部分书画社团学生完成。起初共十人参与,学生们用小楷书完成了3500到4000份录取通知书。   转变:以情怀动人  从32开到16开,从普通铜版纸到布纹纸,从印刷版到手写版,这些被称为“最值得珍藏的通知书”“温暖人心的通知书”的录取通知书已成为陕师大的特色和标签。   为了进一步彰显学校底蕴,吸引更多人关注传统书法文化,2012年,惠刚向时任陕师大书画研究会会长贾温性提出组织退休教师、书法家手写录取通知书的请求。这个请求很快得到了贾温性的回应:“需要多少人,什么时候,随叫随到。”   2012年,贾温性、张自强、吕九如、文占申、李甫运、符有堂、马凡涛、杨明堂8位老教授加入进来。老教授们克服手抖、眼睛酸痛等困难,历时8天完成了约4500份录取通知书的书写工作。   2016年4月,贾温性因病住院。住院期间,他还在询问书写工作的安排情况,并不无遗憾地说:“太抱歉了,我住院了,今年写不成了。”他给其他参与者打电话,叮嘱大家要认真地写好每一封录取通知书,“我在医院里恢复得挺好,明年我接着给娃儿们好好写。”然而,贾温性最终因肺部感染,于当年8月逝世,年仅62岁。   坚守:用行动传承  花了3个小时车程,陕西省陇县中学的数学教师李建顺回到了母校陕西师范大学。今年,他作为校友代表也加入了手写通知书的队伍。   2010年,李建顺考入陕师大,并收到了手写的录取通知书。时至今日,他还记得7年前,打开录取通知书,隽永工整的书法字样跃入眼帘的情景。收到这封录取通知书,不仅开启了李建顺的大学时光,也激起了他练习书法的念头。   惠刚表示,我们学校是培养教师的摇篮,写好字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李建顺是受到陕师大书法文化熏陶的例子,他也会把对书法感兴趣,潜移默化地传递到他的学生身上,起到示范作用。   来自延安的张亚楠,今年以600分的成绩考入陕师大汉语言文学专业。从小立志成为一名老师的她,期待收到那一份用毛笔书写着自己的名字的录取通知书,“那份录取通知书将是独一无二的,它将是我珍藏的礼物”。   在新生们拿着手写录取通知书,满怀期待走进大学校门时,受到传统文化的感染和鼓舞,或许是陕师大坚守十一载最大的收获。   (作者:陈鹏 彭妍)  更多阅读  陕师大毛笔手写录取通知被赞“墨守传统”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