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

《活在我們的星球》:我們並未意識到海裡的魚變少了,是因為出現了「基線漂移綜合症」

文:大衛・艾登堡(David Attenborough)、活們合症喬尼・休斯(Jonnie Hughes)

一九九七

  • 世界人口:五十九億
  • 大氣含碳量: 360ppm
  • 僅存的星到海荒野面積:46%

世界上最大的棲息地是海洋,覆蓋地表70%以上的球們面積,但由於海洋很深,意識魚變移綜佔了地球可居住空間97%。少因地球上的為出生命幾乎都是從海洋發跡的,最開端大概是現基線漂微生物,生活在海面下好幾公里的活們合症海床噴口噴出的熱泉中。三十億年來,星到海天擇一直不斷在這種構造簡單、球們孤立的意識魚變移綜單細胞身上發生作用,以完善牠們體內的少因系統。細胞花了十五億年的為出時間才達到我們細胞結構的複雜度,又花了十五億年,現基線漂這些細胞才聚在一起,活們合症並像多細胞生物一樣以協調的方式運作【註1】

早期海洋微生物進行新陳代謝時,會排放出作為副產品的甲烷。甲烷氣泡冒出海面後,導致地球大氣逐漸產生變化。當時地球比現在涼爽,甲烷是一種比二氧化碳強二十五倍的溫室氣體,進入大氣會使地球暖化,進而幫助生命繁衍。

後來,一種叫做藍綠藻的微生物開始進行光合作用,利用陽光的能量建立體內組織。過程中排放出的氣體——氧氣——引發了巨變,成為更有效從食物中提取能量的標準燃料,為發展出所有複雜的生命鋪平道路。藍綠藻至今仍在漂浮海洋上層的浮游植物中佔重要的部分,你我和其他共享陸地的動物,最終都是由海洋生物演變而來。我們的一切全歸功於海洋。

一九九○年代末, BBC自然歷史部門的製片人提議做一系列專門介紹海洋生物的紀錄片,片名為《藍色星球》(The Blue Planet)。海洋在拍攝影片中是最困難且耗費最多資金的環境,紀錄動物行為也頗有難度。惡劣的天氣、水中能見度較差以及在三維空間的海洋中很難發現動物都可能破壞任何拍攝的機會;但海洋同時也能提供絕佳機會,以驚人、嶄新的視角探索自然界。

最早將海底世界搬上電視螢幕的是一位維也納生物學家漢斯.哈斯(Hans Hass),與他的妻子洛蒂(Lotte)一起在紅海拍攝;然後是庫斯托艦長(Captain Cousteau),他發明了供氣閥,這個設備至今仍是人類在水下呼吸的重要設備。多年來,他不屈不饒地在世界各地拍攝海洋世界,然而,儘管前人如此努力,我們仍幾乎難以目睹與陸地相比更為豐富的海洋生物多樣性。

《藍色星球》製作耗時快五年,有將近兩百個拍攝地點。專業的水下攝影師拍下墨魚在珊瑚礁上覓食的畫面,海獺在海面下的海藻林中捕撈貝類,與空殼奮鬥的寄居蟹,成千上萬隻雙髻鯊在太平洋的海底山附近交配,而最難拍且令人驚嘆的或許是旗魚和藍鰭鮪魚在大海中獵食的畫面。深水船被用來在深海平原尋找新物種,並觀察盲鰻將灰鯨的屍體四分五裂。我的工作則是負責現場解說。

一個團隊搭乘超輕航機耗費三年時間拍攝藍鯨在大海徜徉的姿態。該影片開啟了整個系列。地球上體型最龐大的動物終於躍入人們的視野中,很少有人看到過藍鯨,我們對這種動物幾乎一無所知。但也許《藍色星球》系列紀錄片一大賣點就在於餌魚群的片段——跟塞倫蓋提的自然景觀一樣壯觀。

鮪魚在餌魚附近迴游,把牠們趕到海面,圍繞四周使餌魚驚慌失措地逃竄形成緊密的球形,緊接著發動攻擊,以閃電般的速度從四面八方擊向那顆球;成群的鯊魚和海豚衝過浪花加入狩獵行列,海豚從下方驅趕,利用泡沫包圍餌魚球,使魚群進一步凝聚。而後就在我們以為騷動就此平息時,塘鵝從上方向下俯衝,衝破水面叼著滿嘴的魚。最後,鯨魚可能會被吸引來將剩下的餌魚吞入那張水桶般的大嘴中。

像這樣的餌魚球搶食事件在海上每天會發生數千次,但從未有人目睹水面下的情形。這是大自然中最難預測的事件,因此很難拍成影片。就某種意義來說,拍攝團隊就像是鮪魚、海豚、鯊魚和塘鵝,等待著轉瞬即逝的「熱點」出現——一整團浮游生物,以海底湧升流沖上來的大量養分為食。如此繁榮的景象吸引了數百公里外的小型魚群。一旦其中的餌魚成長為足夠的數量時,掠食者就會發動攻擊,很快大海便掀起一場瘋狂行動。

試著捕捉畫面的攝影團隊手忙腳亂,將鏡頭掃過海平線拍攝俯衝而下的大鳥,或目標明確的海豚群。《藍色星球》的攝影團隊花了四百多天,絲毫沒有目擊此類事件發生的跡象,而到了大海掀起波瀾的那幾天,他們不得不把船停到掠食地點旁,在海面恢復平靜前,潛到餌魚球下方。這是個高風險的行為,但一旦拍攝成功,就會帶來無與倫比的戲劇效果。

大型商船隊是在一九五○年代首次進入國際水域。從法律的觀點看來,他們工作的地點是在無人地帶,在那裡可以不受任何限制盡情捕撈。起初在未開發的海域中捕魚,漁獲豐盈;但在短短數年內,凡是漁網拖行過的地方,魚種幾乎被捕光。於是船隊繼續前進,畢竟大海不是廣大且浩瀚無邊的嗎?查看多年來的漁獲量,就可發現海洋的魚類資源是如何一區一區被清空的。

一九七○年代中期,真正漁獲充足的區域只剩澳洲東部、非洲南部、北美洲東部和南大洋【註2】。在一九八○年代初,全球的漁業已經變得無利可圖,所以擁有大型船隊的國家不得不提供他們經濟補貼——實際上卻是支付船隊過度捕撈(overfish)的資金【註3】。到了二十世紀末,人類已捕撈全球海域中90%的大型魚類。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