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尚

《愛上當爸媽這件事》:寶寶們有所謂「神奇式思考」,會以「想像力」提供心理的補償

文:孫明儀

以映射式的愛上教養來面對寶寶的自我中心

如果我告訴你,一歲半到三歲的當爸健康幼兒們是需要自我中心的,你也許會感到訝異。媽這們但是寶寶補償要明白,在這個階段,所謂神奇式思寶貝們的考會世界擴大了,因為他們能夠運用動作技能去探索世界,想像和更多的力提理物體接觸。在幼兒的供心認知裡,物體之所以存在,愛上是當爸因為他看得到它們,碰得到它們,媽這們他會覺得外在世界的寶寶補償存在和自己都有關聯。

在和爸媽的所謂神奇式思互動中,他也覺知到自己與他人是考會不同的個體,但是在心理的認知上,這個世界仍然是以滿足他的需求來運作的。

由於這樣的自我思想,身為爸媽的你,對孩子的期待也就必須隨之調整,教養重心也會放在如何逐漸幫助孩子理解現實生活的期待和限制,在滿足自我與現實限制碰撞時,如何涵容寶貝們抗拒的情感,幫助他們嘗試妥協。

要孩子學會等待是件困難的事,一部分是因為他們的認知發展(他們的腦部發展,還沒有能力在腦中預演接下來可能會發生什麼情況),再加上兩三歲的年紀對時間的觀念並不清楚,所以當你說「等一下再拿給你」或「明天再玩」時,孩子的理解是「現在沒有」,於是馬上情緒就飆起來了。當然這不表示你就要馬上滿足他,而是你會進入共同調節的安撫,告訴他為什麼等待是需要的。

有時你可能會用轉移注意力的方式化解,但我會建議你,在轉移時,讀到他內在的渴望,映射出這個情感渴望,甚至連結他內在的渴望進行這樣的轉移,因為他的狀態被你映射出來了,於是他感覺被瞭解,因此比較願意被轉移到你的提議。

如果寶貝想在盛暑的正午出去玩球,但你覺得外頭太熱,你希望轉移他,或許你可以告訴他你知道他很想出去玩球,但是目前太熱不能出門,因此你提議他可以先選傍晚想帶出去玩的球,畫一幅玩球的畫或是讀一本跟玩球有關的故事,或是在家中的遊戲軟墊區先玩拍球,因此,這個轉移仍然有對應到他渴望的成分,映射了他當下的狀態。

爸媽的引導是很重要的,寶貝們會從這個幼兒期開始,進入想像力的階段。有時候,想像力可以提供心理的補償,因為在想像的世界裡,寶貝們能夠想像出自己想要的東西,或是等一下自己要玩甚麼。

寶寶們有所謂「神奇式思考」(Magical thinking),通常到五歲時會達到巔峰,孩子們會以想像來創造出機會滿足自己心理的渴望,有許多繪本都描述了這個狀態,例如查理與蘿拉。孩子會從日常與你的互動與你的引導中,學習到現實與想像的區別。

如何因應寶寶「人生的第一個叛逆期」

此外,這個階段的幼兒也會穩固他逐漸成形的自我感。大約在一歲半左右,寶貝們在社會心理的發展層面,進入了追求自主的階段。台語俗諺說:「一歲乖,兩歲捱(磨娘的意思),三歲壞到要抓來刣(殺)。」這句話反映了從古至今,在孩子們追求「自主」的同時,為父母帶來的影響。

在我的臨床工作裡,我喜歡和爸媽們分享幼兒期這個「人生的第一個叛逆期」。事實上,這樣的反叛,是寶貝們為了追求自主,為了形成有創造力的自我而產生的,並由此逐漸培養出自信心。

社會心理學家艾力克森(Erik H. Erikson)把人生的發展過程分為八個心理發展階段 ,在幼兒期的心理發展任務是「自主」或是相對應的「羞恥」。意思是:如果爸媽能給幼兒「有範圍地」追求自主(試著自己做選擇,或想實驗自己的不同做法),孩子會開始相信自己的內在有足夠的力量,有能量給予這個世界,創造力與想像力也會源源不絕;反之,如果父母強硬壓制幼兒的探索行為,孩子便會開始對自己感到羞恥,甚至畏首畏尾,覺得自己的想法或行為不夠好,時日一久便會影響到日後的心理與人格發展。

為什麼這時期的幼兒會開始發展自主性呢?除了他們的肢體動作更進步之外,更重要的是他們還發展出了一個技能,那就是語言。語言,讓幼兒能更快地讓外在世界理解他們的內在,其中包括具體的或抽象的渴望、意圖或情感。在恰當的引導之下,幼兒開始能使用言語來自我表達。不過,在這個階段,語言表達仍然是片斷的,需要爸媽來猜測前因後果。

記得我家老二在一歲四個月時,開始會用不同疊字和外界溝通。有天早上我聽到他醒來時叫媽咪,我進房把他抱起來時,他一直點頭,手還指著門的方向對我說:「好、好、好、好。」其實他要說的是:「媽媽,我起床了,我想要你抱我到外面去。」

接下來,就是內在與外在相遇的時刻(即所謂的映射式互動),我告訴他:「你想要媽媽抱你出去。」同時把他抱出房間。他很高興媽媽了解他的意圖,於是他會記得媽媽描述的「抱你出去」,很快的,「好、好、好、好」就變成了「抱你」,最後變成「抱你出去」。

在這個過程中,媽媽的映射功能相當重要,因為媽媽透過語言和非語言的映射,讓幼兒理解自己的意圖如何用大人的溝通方式被表達出來。一旦幼兒產生「被同理」的感受時,也會間接促進幼兒的認知與語言發展。

寶寶需要你的認可及情感上的支持

當「自主性」成為幼兒社交心理發展的方向,他們的所有行為便會為了經驗這個自主而更以自我為中心。

我們可以想像,一個動作還無法精細到可以無誤地自我控制,語言也還無法成熟到能精準表達,且行為沒有經過任何社會化的孩子,在追求自主性時,如果爸媽或其他大人想加以控制他的自我行為,他內心的挫折及衝突是如何巨大。

難怪我們會常在一些公眾場合看到幼兒和爸媽之間的角力:幼兒會用最擅長的哭鬧來得到想要的東西,而爸媽們則一臉尷尬或生氣。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