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

【書評】韓祺疇《誤認晨曦》:緊扣城市氛圍的地景詩,整本書就是一座微縮的香港城

他把我的書評市氛詩整縮椅子推到鍵盤前,「來,韓祺坐下來,疇誤城不要擔心,認晨我們一條一條把你剛剛唸的曦緊香港事情記下來。首先,扣城你先把A給B,地景然後B就會做完C,本書到時候你再把C交給D,座微等B的書評市氛詩整縮時候可以同時做E⋯⋯」等他幫我把所有待辦事項條分縷析的記下來,我的韓祺心也塵埃落定,不再飄忽。疇誤城

這就是認晨韓祺疇,每當身邊的曦緊香港朋友因為工作的死線、難以企及的扣城自我期許焦頭爛額、壓力爆棚時,他立刻變身成最稱職的秘書,替我們撥開情緒的霧霾,指出直達目的地的道路。像是穿行香港高樓間的車輛,也像是他第一本詩集《誤認晨曦》的基調:冷調、理性、效率,詩裡潛藏他對於城市歷史與地景的思考。

如果「人如其詩」這個說法太抽象,也可以這麼介紹他:「那個得了兩次金車現代詩獎的香港人!」韓祺疇1996年出生,香港嶺南大學畢業,今年才要升上碩二,但是早在他考進台灣東華大學華文所之前,就已經兩度囊括了台灣的金車現代詩獎,2017年甚至以19歲的「最年輕得主」之姿,拿下首獎。

閱讀《誤認晨曦》,可以發現,祺疇擅長「城市地景」與「家族敘事」,且兩者各有特色。

城市地景詩:緊扣城市緊密卻冷漠的氛圍

香港大部分的大學系所,會要求學生寫畢業論文,當時祺疇就以「城市交通」為主題,寫了一系列作品,代替中文系的畢業論文。但他的作品沒有「主題詩」常見的問題「為寫而寫」,幾乎每首詩都能感覺到他對於香港城鄉踏實的感受。〈公共交通工具的社會建構及其他〉可以作為他「城市地景詩」的代表:

〈公共交通工具的社會建構及其他〉

等待是公共的,從月台、碼頭、有蓋的車站
無數人擦肩,交換彼此的生活習慣
拍卡的時候從銀包中取出
或不取出八達通,用硬幣表示生活
不過是零散的市場機制
我們從小就學會色彩的轉喻,然後學會
毋需遵守。堵塞是一次思想史的爆炸:百家爭鳴
各自以方言論述等待的不滿。但等待是公共的
從轉車站、渡口、路線交疊的站台,人流淤塞
文明孕育自不同的河域,匯合在三言兩語的廣播中
乘客無愛無恨,無所謂站立的姿勢
在無法更靠近的距離,我們看到彼此
對於襯衫上第一粒鈕扣
不同的處理。因為習慣和正義感是私有產權的一種
只有等待和訊號故障是公共的
等待尾班車,如同等待果陀
城市如同一個坑紋過多的滾輪
壓過黃昏和黎明,不舍晝夜
從一點抵達另一點,我們選擇最短的直線距離,即便是生死契闊
碼頭有墮海的人,月台自然也有
臥軌的狗隻。船隻也必須遷就波浪的皺折
當列車子彈般穿過大海的皮層
這裏的痛楚一如既往,沒有誰被誰的死亡擊中

這首詩呈現了城市的多元混雜,也說明城市人之間緊貼又疏離的氛圍。首先,韓祺疇用許多方法敘述人們在擁擠的交通工具中有多靠近:「無數人擦肩,交換彼此的生活習慣」、「在無法更靠近的距離,我們看到彼此/對於襯衫上第一粒鈕扣/不同的處理」。

但緊密不代表親密,韓祺疇用進站方式、方言廣播,說明城市文化的多元:「拍卡的時候從銀包中取出/或不取出八達通」、「文明孕育自不同的河域,匯合在三言兩語的廣播中」,連第一粒鈕扣要不要扣起都有不同選擇。

緊密又差異,就造成「無愛無恨」的疏離,在詩中,韓祺疇進一步強化了這樣的疏離感:那些與你咫尺之遙、摩肩擦踵的人,他們的死亡,對你而言,沒有意義、激不起一點情緒:「碼頭有墮海的人,月台自然也有/臥軌的狗隻。⋯⋯這裡的痛楚一如既往,沒有誰被誰的死亡擊中」。

詩的後半段,韓祺疇運用少見而別緻的意象,形容城市與城市的人:「城市如同一個坑紋過多的滾輪/壓過黃昏和黎明,不舍晝夜/從一點抵達另一點」在這個譬喻中,城市像一顆輪子,其上的坑紋就像城市人的生命,有著縱深與故事,但在追求速效的城市中,這些坑紋——甚至是墜海、臥軌的死亡故事——也只會被壓成晃眼即過的扁平資訊。

這首詩不分段、連續轉喻,節奏明快,彷彿本身就是一班列車,扣合城市人際緊密卻冷漠的氣氛。

家族敘事詩:讓角色與地景、歷史交織互喻

除了「城市地景詩」,祺疇擅長的另一類作品就是「家族敘事詩」。歸納《誤認晨曦》中的家族敘事詩,可以看出他思想的核心:家族中的父親身影、年歲的遞嬗、青少年的成長,〈日子溫潤如海〉、〈與單車共享的墓誌銘〉、〈迴〉就是這類的作品。

〈日子溫潤如海〉

極目遠去而始終沒有望見碼頭
海在本能中成為記憶
母體十月的時光,成為你
最親近海的日子
而海潛藏在成長的地方,深水埗
沒有如孩童預想般
迎來海嘯。窗簾裁去一角街景
與牙籤製成帆船,拯救你在
某場火海,濃煙囤積成雲
像豪雨的先兆,那是母親
最後一次目睹雨景
父親失去妻子,重新擁有烈酒
與微醺的夢
從他囈語的行船生涯,你第一次捕獲
大海的細節
海風滲進窗戶,蔓上父親的脊椎
口述歷史在病床上變得濕潤,父子的對話
並不像儀器般起伏
嘉頓山的山脊依舊弓身
有時背光,輪廓便坦然下來
而你升中然後輟學,或者成功背離命運
在大學的宿舍裡想念舊居
那處被室友憐憫地
形容為水深火熱,你未必敢坦然住址
又或者你從吐露港的浪中
摹擬出父親行船的勇氣,為舊居辯護
海再次滲透生活
你推著輪椅來到母親面前
父親尚無法言語,用微顫的手
輕易指認出妻子的照片
燒香的白煙襲來,如同校園清晨的霧
一再摹擬火災的場景,使你窒息
又如同子宮的胎水
安撫你。後來你得知深水埗
名字的由來,才知道海洋
從來都不曾遠離你

這首詩是典型的敘事詩,整首詩就是一部微型小說,講述一個有角色、有劇情的故事。故事發生在深水埗,根據香港中文百科,深水埗位在香港九龍半島,是香港最早的發展區域之一,也是早期重要的交通樞紐,因此吸引大批人口,但一如所有發展迅速的區域,深水埗如今市容混亂、人口稠密,是香港最貧窮的地區。

故事中,主角的母親在一場大火中死去,父親因此一蹶不振、整天酗酒,主角也才在父親的酒後囈語中,得知父親曾經跑船。而後父親重病、主角也上了大學,故鄉深水埗被同學形容為「水深火熱的地方」,主角時而為此羞愧、時而為故鄉辯護。

雖然是非常簡單的家族故事,但每一次劇情轉換,韓祺疇都用了優美的句式說明,例如母親在火場中喪生,韓祺疇就如此形容:「某場火海,濃煙囤積成雲/像豪雨的先兆,那是母親/最後一次目睹雨景」;要說明父親老去、多病,韓祺疇則用了「海風滲進窗戶,蔓上父親的脊椎」。

整首詩最具魅力的地方在於,韓祺疇將羊水、火煙、大海、雨,這些同樣可能讓人窒息的事物,互相比喻,也就同時將主角、在火煙中死去的母親、曾經行船的父親、被多雨氣候籠罩的深水埗,貫串起來,也顯示這些角色相互影響,而人的生命故事中,也隱約透露了此地的興衰。

台灣當代同齡詩人的作品,有的極為白話,有的沈浸於超現實的想像,有的踩著傳統的路,複製古典詩詞一路流傳下來的抒情。不同於此,《誤認晨曦》則擁有鋼筋水泥般的理性、冷調、也不過份耽溺個人想像或私我的情緒,或許正因如此,他的作品得以撐起整個城市的氛圍,也能訴說依傍香港地景、歷史蔓生而出的家族故事。作為一個有骨氣的創作者,我想祺疇不一定願意被香港這個標籤綑綁,但從我這個外人的角度看來,他理性、冷調的敘事風格,成功讓整本書成為一座微縮的香港城。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