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

香港人的臺灣門牌觀察

文:梁啟智

有些事情對旅客是香港不重要的,住下來之後就不得不留意。臺灣門牌號碼是門牌一例。

在臺灣的觀察時間久了,開始意識到這兒對門牌號碼的香港編排有一套十分嚴格的邏輯,最少相對於香港來說就明顯是臺灣。香港的門牌地址編號是挺沒邏輯的,大型屋苑有自己的觀察一套(這又要分新和舊),公共屋邨又一套,香港一般街道又有一套,臺灣而且有很多很多的門牌例外。平時填表格的觀察地址欄,如果預先有劃好「街」、香港「座」、臺灣「號」要填的門牌話,通常都會撞板,總會有人的地址是對照不上的。相對來說,臺灣的對門牌號碼的編排就有很清楚的規範,填表格寫地址時也十分好填。

最基本的,先說街名。臺灣有法例規定「大道」、「路」和「街」的標準。以臺北市為例:「通道寬度在十五公尺以上,長度在三百公尺以上者為路」、「路之寬度在二十五公尺以上,屬跨區之重要道路或具有該區指標意義者,得稱為大道」、「通道寬度在八公尺以上未滿十五公尺,長度在三百公尺以上者為街」。換言之,道路命名分層依次為:「大道」、「路」,然後才是「街」。相對來說,香港就隨意得多。既有很窄的「路」和「道」,也有很闊的「街」,特別是在舊區更欠邏輯。

在臺灣,如果一條路很長的話,一般會分為「段」,如從中山北路一段分到中山北路七段,然後每段的門牌號碼從新起算(不過台中和高雄又有些不同,例如高雄就會用「一路」、「二路」和「三路」來命名同一條路的不同段,臺中的「一路」、「二路」和「三路」卻是平行的路)。在臺北,門牌號碼是由行政院和監察院對出的那個十字路口(即是「臺北零公里」)起算的,東西行者北邊為單號,南邊為雙號;南北行者東邊為單號,西邊為雙號。

在「路」和「街」的下面有「巷」,命名方法是算那條巷是從大路的那個號碼的位置分出去;然後還有「弄」,邏輯和「巷」的命名方式一樣,只是再次一等;如是者,可以拆出「溫州街74巷5弄3號」的門牌號碼。我覺得這套命名方式極好用,很容易可以找到地址,因為都是數字,背後都很有系統。

順帶一提,我覺得門牌號碼在臺灣比在香港重要。在香港,因為很多人都住在大型屋苑,它們的名字基本上會取代門牌號碼的功能。在臺灣,類似的大型集合式社區比較少,也就更依賴門牌號碼。還有,臺灣建商為社區或大樓改名字,有時比香港的地產商還要誇張,都不好意思說出口,還是叫門牌號碼好了⋯⋯

說到這兒,還要提一個香港和臺灣之間的有趣分別。如果一座大廈是拆了以前數座房子而建成的話,這門牌號碼該怎樣算?在香港,通常的做法是把所有號碼串起來,例如「18-22號」,又或直接取其中一個吉利的號碼就算,其他號碼當作跳過去;至於大樓上面的單位,則再自己編號碼或英文字母,如701、702,或7A、7B等等。在臺灣,我發現新建的大樓是會繼承本來的門牌號碼,還會應用在上層單位當中。例如一座大樓建在本來的18號、20號和22號的基地上,每層有三個單位,那麼這些單位的門牌會繼續是18號、20號和22號的不同樓層,雖然都以同一組電梯出入。這個對香港人來說有點不可思議。

那如果基地只有一個門牌號碼,上面蓋高樓而每層有很多個單位,那怎麼辦呢?這時候,它們就會被編為「7樓」、「7樓之1」、「7樓之2」不等。注意:「7樓」和「7樓之1」是兩個單位來的!這對香港人來說又是個腦爆炸的數法⋯⋯

總的來說,臺灣的門牌號碼比香港的有規矩,最少不會出現不知道「一樓」是不是地面層的混亂(在香港,「一樓」有時是地面層,有時是第二層;臺灣的「一樓」必定是地面層)。至於好不好用,則我想在臺灣長大的人會習慣,香港人則要學習。至於為什麼臺灣對地址會有這樣清晰的規定,我懷疑是由日本殖民統治加上國民政策戒嚴時期留下來的「監視國家」傳統所使然⋯⋯當然,我沒有做過研究,所以只是瞎猜啦。

(文章獲作者授權轉載,原文請看作者Patreon。標題為編輯所擬,原標題為「臺灣門牌觀察」)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Alvin
核稿編輯:Alex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