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

《孔子真面目:2500年來的謊言》:當「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遇到了人性本賤

文:黃文聰

第三單元 儒家言論與思想

第二個價值 當「己所不欲,面目勿施於人」遇到了人性本賤

我們看了歷史上真實孔子的年來許多實際作為之後,可以回頭再聽孔子嘴巴所講的言當於人遇倫理道德,特別是不欲本賤被現代儒家尊奉為金科玉律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勿施

「己所不欲,人性勿施於人」這個儒家最高規範的面目「孔子之道」,若遇上人性醜陋面的年來話,兩者會蹦出什麼樣的言當於人遇火花?

話說孔子在「教導」(誤導?)那一票年紀小他四十多歲的孫子輩學生。

冉雍比孔子還小二十九歲,不欲本賤所以他是勿施幫助孔子「教導」年輕子弟的助教。據說他的人性長相看起來像是統治階級的貴族,因為他天生有著好似國君的面目威儀神態,所以光靠外表就可以引人注意,年來孔子常常稱讚冉雍是言當於人遇一個看起來像國君的人。

其實從《論語》以及儒家史籍(例如《史記》),即可看出孔子是非常重視外表的。也因如此,孔子一開始冷落甚至鄙視長相醜陋的澹台滅明(子羽),才會有「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的話。

跟孔子那種以貌取人的行徑相反,耶穌基督的弟弟聖雅各提到「若依據外貌對待人,就是違反摩西頒布的誡律」(註三)。由此可見「不應以貌取人」的智慧,在古代中國還只是疲軟無力的道德勸說,在猶太文化已是必須遵守的嚴謹誡律了。

有一天許多年輕學弟跑來請教冉雍,因為他們聽聞孔子教過許多次什麼是「仁」,但孔子每次都是即興演出地講著不同的內容,從來沒有給過清楚又一致的定義,讓人可以全面適用到實際生活所需的人際關係。

在此我們得提醒讀者另一個儒家思想的嚴重缺失:對於重要價值觀的內涵,儒家從來就無能給出一個明確的定義,導致每一個學過儒家思想的人,對該價值的主觀認知可能都不一樣。

因為孔子教過顏回、樊須以及顓孫師(子張)什麼是「仁」,但孔子給的答案卻是「仁」可以是「克己復禮」,「仁」可以是「愛人」,「仁」可以是「恭、寬、信、敏、惠」。

結果同樣一個「仁」,答案卻可以五花八門,因為儒家跟孔子無能提供一個清晰的定義,所以冉雍雖聽過孔子講了很多次,但他卻仍不清楚「仁」的內涵到底是什麼。

冉雍只好帶領那一票年輕的學弟們來到孔子面前,再次請孔子說清楚、講明白什麼是「仁」,這就是《論語》〈顏淵〉第二章的故事。

冉雍提出問題:「孔夫子呀,能否煩請您再次說明什麼是『仁』呀?」

孔子擺出一臉不高興的神態,不是已經講過很多遍了嗎?你們這些學生到底有沒有在聽我孔子所教的內容?

可惜孔子從來就不會反省是自己思辨能力不夠清晰,所以才沒辦法定義清楚什麼是「仁」。

讀過柏拉圖或亞里斯多德(Aristotle)著作的人都知道,希臘文化非常強調在討論事情之前,應先定義哲理的內涵,以免造成「同詞異義」的嚴重結果,這是中西雙方從古代就有了不同的學問態度。

孔子看著一票年輕的子弟們,說道:「你們都好好聽著,我這次會詳細地解釋什麼是仁,以後不要再問同樣的問題了。」

年輕的子弟們聽了很高興,孔子竟然願意將一個倫理道德的概念定義清楚、說個明白。

「仁是什麼?『出門如見大賓』就是仁。」孔大聖人開示囉!

每一位孔門子弟雖然很想擺出滿臉的疑惑跟訝異,但都強忍住自己的情緒,反而故作恍然大悟的表情。結果孔子就誤以為大家都很滿意,於是一口氣講出下面幾個對「仁」的說明。

「使民如承大祭是『仁』。」眾位孔門子弟猛點頭。

「在邦無怨就是『仁』。」孔門子弟們狂點頭。

「在家無怨也是『仁』。」子弟們再三點頭。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停下來看著諸位儒家子弟,眾人晃頭楞腦地齊聲高喊:「還是『仁』!」

但是親愛的讀者們,您們也已從孔子這幾個「即興演出的解釋」,清楚地理解什麼才是「仁」了嗎?

容許我們再次重申:因為儒家無能去定義清楚任何一個道德概念,導致每個人對名稱相同的倫理價值觀,卻有了完全不一樣的主觀理解。於是有幾個二十一世紀的孔門子弟覺得「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聽起來總覺得怪怪的,以下是他們的對話。

「孔夫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意思,就是自己不喜歡的事情不要強迫別人做;也不應把自己不要的事情,卻讓它發生在別人身上。」

「對呀,自己不喜歡、自己不想要、自己討厭、自己痛恨的事情,都不應該把那樣的事情加諸在別人身上。」

「若真是如此,這下糟了!」那人突然做出大事不妙的表情。

「什麼糟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孔夫子著名的格言,被現代儒家捧為最高準則,怎麼會糟了呢?」另一個人急忙地問。

「因為這一句話忽略了人性本『賤』的殘酷事實。唉,如同韋政通所說的,儒家只注重性善的一面,所以儒家對人性醜陋的體會真的很幼稚,導致儒家想出來的倫理道德都很膚淺!」

「何以見得人性本『賤』跟孔子這一句金科玉律的關係?」

「人性本『賤』!而且是『賤可賤,非常賤』!」

「所以呢?」

「依據人性本賤的原理來看,所謂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我(孔子)見不得別人比我好,絕對不讓他們比我(孔子)行!』」

「咦,我怎麼從來都沒有這樣想過?喔,這下子我懂了,原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我(孔子)討厭別人比我聰明、我(孔子)不想要別人比我有錢,所以通通都不能讓別人比我(孔子)聰明,也不能讓別人比我(孔子)富有!」

「沒錯,我(孔子)最痛恨百姓們想要跟統治階級平起平坐,所以絕對不能讓人民產生那樣的妄想!」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