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休闲

做有用的科研 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充分发挥企业以“有用”为导向的做有展科学研究、技术研发,科研以及以市场为目标的推动产业推广和资本运作优势,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新质形成规模化的生产新质生产力

将创新链、产业链、做有展资金链和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科研是推动实现科技成果高效高质转化的关键

科研组织模式要从“家庭思维”模式向“社会思维”模式转变,从传统小课题组家庭式管理模式跨步到市场化管理模式

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新质提出,对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生产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做有展新模式、科研新动能,推动是新质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发展新质生产力,生产科技创新是主导,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是重要途径,这在客观上对科学研究、科技创新工作的“有用性”提出了明确要求。做有用的科研,使科技创新成果更好地服务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是我们科研工作的重要方向。

推动企业以“有用”为导向加大科研力度

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确立一个基本理念和准则,即科学研究要以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为导向,能够与国家重大战略、社会发展热点及未来产业变革趋势相契合。简单来说,科学研究要“有用”,能够高效、及时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

相较于高校院所,企业直接参与市场竞争,对市场需求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并且能够以创新主体的姿态直接参与、推动创新创造,科研选题更紧密围绕国家需求、产业呼声和人民期待,因此企业也成为新质生产力形成的重要载体。

在新质生产力的框架下,通过制度创新和政策激励,为企业搭建开放公平的创新舞台,鼓励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建立研发机构。充分发挥企业以“有用”为导向的科学研究、技术研发,以及以市场为目标的产业推广和资本运作优势,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形成规模化的新质生产力,进而推动整个产业体系的创新和升级。

加速研学产金“四合一”深度融合

近年来我国科技研发投入不断加大,但转化率低、质效不高仍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共性难题。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联动脱节,科研人员对科技成果转化内驱力不足,缺乏产业转化需要的懂技术、懂市场、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是成果转化难的痛点。

构建科研机构、高等院校、高科技企业与金融资本深度融合的研学产金“四合一”科技创新模式,优化资源配置,将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是实现科技成果高效高质转化的关键。建议在此机制下进一步打造两大共同体:一是人才与技术共同体,创新需要一个良好的团队协作和创新生态环境,仅靠专利转让不利于长期的技术迭代和产业升级。通过构建人才与技术共同体,有望解决仅靠专利转让无法发挥人才作用的问题。二是构建文化与利益共同体,使科研人员能够与所在团队、单位共享职务发明带来的利益成果,解决科技成果不敢转、不愿转的问题。进一步将理想信念、精神价值追求与物质利益有机融合。

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的合理使用和高效流动,能够促进“四链”真正融合和高效发挥作用。建议打破人才在体制内外的“双轨”壁垒,推动人才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的高效有序流动;建立科技创新复合型人才成长体系,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以“两变四化”为落地措施

发展新质生产力,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科研人员的认知体系和科研团队的运行机制模式,要朝向有利于科研成果转化、服务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目标转变,树立“两变四化”的理念。

“两变”是指科研人员需要从传统的“科研思维”向“市场思维”转变,强化需求导向意识;科研组织模式要从“家庭思维”模式向“社会思维”模式转变,从传统小课题组家庭式管理模式跨步到市场化管理模式。

在具体实践中,要树立价值化、规则化、客观化和数量化的“四化”理念,在目标上要瞄准科研工作对于国家、社会、人民的价值,而不是仅凭个人兴趣;在科研及其成果转化的组织上,要按照市场发展的规则,而不是凭人为关系;在人才评价机制上,应破除“四唯”“五唯”瓶颈,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技术突破和产业贡献为衡量标准,评价指标要客观化和数量化,而不是凭主观印象。

通过“两变四化”,不仅有助于科技成果的落地应用,更能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培养复合型科学家创业群体,以复合型人才推动创新,有效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在实践中探索前行

经过多年基础研究的积累,4年前,我带领100多名博士怀着“发展先进核科技,让人类生活更美好”的使命,积极投身到科技成果转化的时代浪潮中,成立了凤麟核科技有限公司,进行中子科学与技术的创新与成果应用。

我们团队在中子输运理论与方法、中子产生与调控技术以及中子能源系统设计研发创新的科学研究方面实现了突破,在此基础上自主研发了以“凤麟云”智能核科技软件、“中子光”精密核探测装备、“核电宝”先进核能系统、“麒麟刀”精准放射治疗系统为代表的“云光宝刀”系列创新技术,研制的系列高科技产品获得了推广应用,实现了高效能、高质量发展。

这样快速的成果转化速度在过去是难以想象和企及的,这也是在做有用的科研理念指引下,我们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创新实践。2020年以来,在新机制下,凤麟核积极推动多方合作,快速建立了以中子科学国际研究院(青岛)、中子科学研究院(重庆)、中子科学研究院(合肥)等为代表的新型研发机构,以及以中科超精、中科超睿、中科超安、国重医疗等公司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化公司。凤麟核已成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山东大学、浙江大学、东南大学等国内一流大学的研究生协同创新培养基地,吸引了100余名优秀研究生加入开展联合研究课题。与此同时,凤麟核联合专业投资机构和银行成立产业投资基金,为产业化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并设计科技人才及相关参与者根据贡献价值进行分配的股权激励模式,最大限度回馈各方利益。如今,我们形成了以新型研发机构、高科技产业化公司等企业为牵引,由事业单位、混合所有制公司、高校合作平台及金融机构等不同单位构成的创新联合体,人才规模从4年前创业初期的100余名博士骨干发展到现在800余人,在多个城市实现了高效的资源统筹和协同攻关。

以需求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研学产金“四合一”深度融合、“两变四化”为落地措施的做有用的科研新范式,凤麟核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浪潮中扮演着创新实践者角色。(作者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核能院院士)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