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

俄羅斯經濟危機與休克療法(下):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蘇聯人民俱歡顏?

  • 俄羅斯經濟危機與休克療法(上):與90年代俄羅斯經濟相比,俄羅美國大蕭條簡直堪稱喜劇片

曾有人做過估計,斯經蘇聯2001年時俄羅斯天然氣公司、濟危機與俱歡盧克石油公司、休克下安廈千霍多爾科夫斯基集團、療法波塔寧集團、得廣大庇阿爾法集團,萬間以及一個由別列佐夫斯基的人民財產傳留下來的集團一共控制了俄羅斯高達16.7%的金融資產以及17.2%的實體部門資產,所以俄羅斯事實上處於寡頭竊國的俄羅狀態(Kotz and Weir, 2007)。

休克療法究竟為什麼沒有成功?問題出在哪?要理解整個故事的斯經蘇聯前因後果,就必須回到蘇聯一開始的濟危機與俱歡經濟制度裡尋找答案。

如果一定要給出一個足夠簡短的休克下安廈千答案,或許我們可以說:蘇聯的療法經濟制度造成了巨大的「體制慣性」,俄羅斯的得廣大庇經濟崩潰,主要原因是萬間它的經濟根本無法面對這種過於劇烈轉折。平常不運動,突然要跑馬拉松,不猝死才怪呢。

在解釋蘇聯的體制慣性前,我們先來聊聊蘇聯的經濟體制是根據什麼原則運轉的。

蘇聯的經濟體制,是根據什麼原則運轉的?

早在蘇聯成立之前,蘇聯的政治菁英們就已經為這個紅色帝國未來的經濟路線定下了基調:

  1. 所有社會的生產資料(工廠、機器、能源和大規模運輸系統等等)都應該成為共同財產,而不是歸於家庭或個人所有。這麼做的目的是為了結束資本對勞動階級剩餘價值的剝削:再也沒有人可以依靠財產所有權獲利啦!這是共產主義的終極目標。
  2. 蘇聯應該依靠計畫經濟而不是市場力量來決定生產。馬克思和恩格斯在系統的研究了資本主義後發現,資本在利潤層面的殘酷競爭使得失業與週期性經濟衰退成為了西方自由市場的頑疾。他們認為經濟運轉需要秩序,而不是任由資本謀一己之私,在險象環生的投機市場裡劍湖山世界。
  3. 這個社會應該拒絕為了利潤而生產。和資本主義「為了獲利而生產」不同,共產主義強調「為了需求而生產」。在社會主義者看來,生產的目的是為了滿足人們的日常生活所需,而不是大發利市。商人不應該為了什麼搶佔市場、削價競爭、或是單純的股東利益而進行生產活動(事實上也不應該要有什麼商人存在,有一個負責統籌分配的國家就好了)。因此,生產知識並不是商業機密,它們也應該被全社會所共享。

為什麼要實施這樣的經濟制度呢?這和共產主義的經濟理論有關係。馬克思認為,所謂的「生產」是一個增加價值的過程。其中,工人會以勞動的形式(註記為可變資本V),輔以生產資料(註記為不變資本C)來生產商品或服務。

所謂的「生產資料」就是指一切可以把一個商品或服務生產出來的資源。今天做一道蝦仁蛋炒飯:蝦仁、雞蛋、胡椒等原材料;炒鍋、冰箱、洗碗槽等廚房設備;甚至水電瓦斯等能源,都算作生產這道炒飯的「資料」。而生產資料C搭配上可變資本V(也就是廚師的手藝和時間),就會形成一個商品或服務的內在價值。

然而,在馬克思的理論裡,他不認為這展現了一個商品/服務價值的全部。

大衛・哈维(David Harvey)在《馬克思與資本論》解釋:「但勞動者在過了這一時點後並未停止勞動。僱傭合同說工人應該為資本家工作十個小時。如果勞動力價值在前六個小時內就完成了,那麼勞動者無償為資本家勞動的時間就是四個小時。這四個小時的免費勞動創造了馬克思所說的剩餘價值(他定為S)。剩餘價值是貨幣利潤的根源。困擾古典政治經濟的難題,即利潤來自哪裡,就此迎刃而解。 商品的總價值為C + V + S,而資本家計算的卻是C + V。」

(在這裡岔開一個小話題,既然如此,那麼按照經典馬克思經濟學的理論,現在炙手可熱的NFT在成為一個商品的過程裡,什麼是它的C和V?它的價值創造來自哪裡?)

那麼要消除所謂不正義的「剩餘價值」,唯一的辦法(除了把資產階級整個推翻,實施無產階級專政之外),就是從經濟基礎上改變生產模式。只要不以利潤的角度來配置生產資源,而是以需求的角度來規劃生產,就沒有人是「被剝奪的」了。因此,所謂的共產主義,其實就是一種「肚子餓了再來生產棉花糖」式的經濟理想主義。

換句話說,共產主義希望不要再有人問:「一包棉花糖的毛利率多少?」而是問:「誰需要吃棉花糖?」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為羅曼諾夫王朝帶去了安魂曲。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布爾什維克在費盡千辛萬苦奪取政權、並最終贏得內戰的勝利之後,便開始著手改造這個國家。

m4g653n3mpte8q131pgr5l1gfgecuc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然而蘇聯的菁英們在改造時,面臨到一點小尷尬

雖然他們有心建設國家,奈何俄羅斯大地上由於羅曼諾夫王朝多年來的魚肉鄉里,加上內戰帶來的百業蕭條,俄羅斯的生產力一直處於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狀態。

面對崩潰的生產力,一文不值的盧布,還有幾乎見底的外匯儲備,蘇聯感覺自己細雨春蕪上林苑,頹垣夜月洛陽宮。曾經以為自己接手的房子有裝修,結果當政後才發現俄羅斯帝國這棟房子不但漏水,而且還刮風。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蘇聯人民俱歡顏?

為了要快速扭轉局勢,蘇聯經濟學家普列奧布拉任斯基(Evgeniĭ Alekseevich Preobrazhenskiĭ)提出了一個殺敵一千自損一萬的權宜之計:鑒於蘇聯面對到的絕境,唯一可行的方法是刻意的壓低農產品的價格,並人為抬高工業品價格,製造巨大的「剪刀差」,透過剝削農業部門來完成原始資本積累。

除此之外,只要國家能夠壟斷貿易,設置高關稅壁壘,並且貶值貨幣,就可以從老百姓身上刮到大量的羊毛。

完成原始資本積累之後,國家可以再依靠老百姓非自願的這筆天使輪資金快速工業化,取得規模效應(Economic of scale),並繼續走上產業升級、建立完善經濟體系的康莊大道。

在不做人這方面,蘇聯其實和羅曼諾夫王朝一樣不做人。由於「工業化」三個大字徹底的遮蔽了蘇聯領導人的雙眼,因此他們沒打算關心普通農民在接受了此等爆擊之後,到底還剩下什麼勇氣活在這個世界上。1932年在蘇聯的札戈策諾(zagotzerno,蘇聯的穀物貿易站),他們以5.7盧布的價格收購50公斤的黑麥,卻轉手用84盧布賣出;至於煤油,他們以18戈比(Kopeks,1戈比約合100盧比)一公升的價格賣給工業需求極大的城市,卻用38戈比的價格來剝削鄉村農民。

同樣一年,糖類價格在城市上漲了93%,但卻在鄉村上漲了163%(Berend,2006)。

然而客觀來說,蘇聯的工業實力也就是在這種慘無人道的剝削中一點一點累積起來的。1932年,蘇聯安裝的機器設備中78%依賴進口。然而到了1937年時,蘇聯就只進口了不到10%的機器設備,自給率已經達到80%以上(Nove,1989)。兩岸猿聲啼不住,蘇聯已過萬重山。蘇聯越過萬重山後,就穩定在「工業化」階段,心滿意足的維持現狀了起來。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