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尚

《你不能總把這世界的光芒都讓給別人》:不要在二、三十歲的時候,讓自己的靈魂死去

文:達達令

我想到自己的總把這世父母、家裡的界的己長輩,他們總是光芒給別見縫插針的在向我們灌輸他們曾經過往的故事,以及他們眼中的都讓價值觀。

的人不讓自確有些傳承的東西是對的,比如說真善美,歲的時候死去比如說勤勞致富,靈魂比如說不能違背法律做壞事。總把這世

可是界的己也有一些是落後而不堪的,比如希望你嫁個有錢人,光芒給別而且僅僅有錢就夠了;又比如說希望你安安分分做一份工作,都讓要是人不讓自公家單位就更好。

他們走過的歲的時候死去路,希望你也能走一遍,靈魂畢竟那樣很安全,總把這世至少不會出事。

我曾經很認真的思考過這一點,想弄清楚這到底是為什麼。

一是我覺得對長輩而言,他們這幾十年來所經歷過的生活是真實的,於是他們理所當然的認為這個世界本來就是這個樣子。

只是他們不知道的是,如今社會的節奏已經不像以前那樣了,人們的資訊接收時間之快速、管道之多,這些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他們可以不理解,可以不接受,可是他們阻礙不了這件事情的發生。

二是我覺得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基於長輩的價值觀使然,他們覺得對於兒女,從孩子出生到照顧他們直至自己離去為止,這是前世換來的一場債,他們需要去償還。

既然這樣,他們勢必希望你能夠安安穩穩的過此一生,這樣他們也算體面一場,老了名節還在。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周圍會有長輩因為自己的孩子離開一份安穩的工作、因為自己的孩子年過三十還沒結婚、有兒女因為不幸福而離婚這些事情而覺得丟臉,甚至更進一步,到了一種尊嚴被侮辱的程度。

他們不是沒想過要讓孩子真心快樂為主,而是對他們來說,大層面的世俗幸福對於他們而言才是最重要的部分,也是他們一輩子要捍衛的主題。

至於孩子是否真的快樂,對於他們而言,他們覺得你應該快樂,那就夠了。

我寫這些,完全不是忤逆長輩的意思,而是我總覺得有些長輩的倚老賣老,在某些環境跟程度上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

我一直有一個觀念,一個人的成熟跟他的實際年齡沒有多大關係,而是取決於他的心理年齡。

有段時間關於老年人假車禍詐騙的新聞鬧得很大,有人說我們見到的老年壞人,並不是因為他們因為老了才變壞,而是因為壞孩子變老罷了。

我不知道自己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質疑權威的,包括老師、長輩、還有年紀比我大一些的哥哥姐姐,甚至是我的父母。

但是我知道,當我從他們身上找尋不到我所思考問題的答案時,我就要開始反省一下,他們告訴我的那些人生建議有多少是對的,而又有多少是聽一聽也就算了。

比如父母說你要早點結婚生孩子,而且不要只生一個,恨不得你多生幾個。可是面對實際情況,遇見一個對的人所要經歷的試錯成本、養育一個孩子需要的精力跟經濟能力,他們並不負責解決這些難題。

他們就如同一個蹩腳的編劇,寫了一個順風順水的開頭,然後發現這個過程有很多問題,他們乾脆就不繼續寫了。

他們把筆一收,以為故事可以戛然而止,可是這一場戲當中的主人公,他們的兒女已經走上了一條不歸路,這條路並不是刀山火海,但有時候比刀山火海還可怕。

這並不是我誇飾,而是生活裡你我遇到的「以愛之名」而綁架你的所謂過來人。

我曾經告訴過一些人,我出書的初心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想留下一些實在的東西給我將來的孩子。我希望那些我迷茫很久之後摸索出來的道理可以讓他們知道,如果有這麼一個方式讓他們讀到我的所思所想,這也不失為一種另類的教育方式。

也有人留言說,你不要那麼早就下定論說你是對的。可是對我而言,「等你結婚了就知道了」還有「等你有孩子就知道了」這般言論綁架,我從來都不想在意。

我從來沒有說過我所說的一切都是對的,但是我所想的一定是最適合我自己的。這個世界上從來就沒有另外一個人可以替你感同身受,所以也無法有人代替你成長。

我所要表達的是,如果有一天我的兒女長大了,我最想告訴他的是,我知道自己在老去,但是我希望你明白,我從來沒想過束縛你,你可以去嘗試你想要的一切。

如果我能給予你一些幫助就最好,但是如果我的能力有限,那我表示抱歉,但是你一定要知道,我從來沒想過要阻撓你。我無法給你很強的助力,但是至少我可以讓自己不要成為你的負擔,僅此而已。

「不要在二、三十歲的時候死去。」——這句話不是我說的,是法國文學家羅曼・羅蘭說的。

這段話的全文是:「大部分人在二、三十歲上就死去了,因為過了這個年齡,他們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後的餘生則是在模仿自己中度過,日復一日,更機械,更裝腔作勢的重複他們在有生之年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所愛所恨。」

以前我覺得這個說法,是為了激勵我們要保持一顆跳躍靈動的心,要保有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樂趣。

可是如今我卻多了一層理解,不要在後半輩子模仿自己而過,不僅僅可以讓自己樂活,更可以讓自己的兒女樂活,也能讓身邊的人樂活。

你無法想像一個把自己生活過好的人可以給身邊的人多少幫助,就如同你要感激如果能夠遇見一個把自己生活過出味道的人,就算你只是跟他說幾句話,你也會變得積極向上。

以前我總是會抱怨自己為什麼會受到那麼多的束縛,後來我明白了這是我自己的問題,我不願意走出這個圈子,於是我總是困在這個天地裡,被我不喜歡的負能量影響,我心裡雖然委屈難受卻無能為力。

後來我才明白我要做的事情,不是去跟他們辯解,更不是去說服他們接受自己或者明白自己,我要做的是要離開他們,遠離這個圈子。

這個世界上總有人過著我想要的生活,我要做的事情就是去尋找這樣的人,看看我要完成哪些事項才可以靠近他,剩下的事情就是腳踏實地步步為營就好。

這個世界一直都是平衡的,總有人要渾渾噩噩的過生活,也總有人拚盡全力也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這些人都沒有對錯的評判標準之分,而你所要做的事情就是區分清楚,哪一種人是你所嚮往以及你可以盡力靠近的。

我所強調的,不是不切實際的飛蛾撲火,而是往看得見的光亮去努力,不要忘了這個重點。

因為沒有人會為你的選擇負責,所以你得衡量這其中的代價你是否能夠承擔,亦或者還是乖乖回到父母的懷裡,過著雖然不高興但是還算很舒服的生活,這都取決於你自己。

昨天我在社群專頁上問大家,想知道對你而言,今年意味著什麼?其中一句回答我很喜歡——重新開始而又失去的一年。

我向來不喜歡什麼逆轉勝苦盡甘來的起伏故事,我總覺得每一年我們總有些進步,每一年也失去一些本就不屬於自己的部分,這就如同有些動物每到一定季節就要換一層新皮,雖然有些疼痛,但是也算是長大了。

畢竟不是所有人都有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機運與能力,而且這樣的大火淬煉疼痛,又有幾人願意經歷承受呢?

不要在二、三十歲的時候,讓自己的靈魂死去。

至於他們怎樣,那些別人怎樣,都跟我沒有關係。自私不是為了躲避責任,因為你本來就沒有那樣的責任,而是躲開那些與你不同路的人,僅此而已。

想用崔健的歌〈花房姑娘〉收尾:「我獨自走過你身旁,並沒有話要對你講。」

這一切都是為了講給我自己聽,如果有一個人聽懂了,那我很感激才是。

相關書摘 ▶《你不能總把這世界的光芒都讓給別人》:我第一次覺得,吃飯這件小事是件多麼溫暖的慰藉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你不能總把這世界的光芒都讓給別人》,時報文化出版

作者:達達令

  • momo網路書店
  • Readmoo讀墨電子書
  •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誰不喜歡在人群中閃耀?誰不希望接受別人的讚美和掌聲?
被鼓勵有時候是虛榮,但也是讓自己更努力變好的動力。
其實你一直都是主角啊,
從心裡接受這樣一個自己,他不夠完美,可是他就是你。

今年可能是最糟的一年,但也會是最好的一年。
寫實系勵志散文作家達達令,將自己人生所能及的明亮與黯淡梳理成一道道和煦的光,淡淡的發散著,願你也能感受些許溫暖。

關於職場——那些哽在你心裡的魚刺
在職場裡那些讓你出糗的事情其實算不上大事,或許你心裡很在意的那根魚刺,在別人眼裡就是瞬間而過的事情,根本不會有人記得。
如果你自己太在意太耿耿於懷,那反而會徒增你在職場裡的自卑感。

關於冒險——人生最大的不冒險,就是學會冒險
自由的定義,在某種程度上不是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而是可以做自己不想做的事。
這個世界上,多的是你不知道的事,如果把「從來沒有人告訴我」的怨念放在自己所遇到的生活難題裡,那可能一輩子都陷入在「這個世界怎麼會是這個樣子的?」的糾結思考中。不願意認清生活的真相,所以也就無法撥開迷霧找到一條康莊大道。

關於成長——那雙不美的高跟鞋
我覺得很多女孩跟我一樣,人生的第一雙高跟鞋在如今看來,是不美麗不生動,不活潑也不性感的,但卻終究不捨得把它丟棄。
生活沒有把我變成幻想中的樣子,卻讓我在再次穿上高跟鞋的時候,即使依舊覺得疼痛磨人,也可以走得更遠,走得更氣宇軒昂。

你不能總把這世界的光芒都讓給別人(手帳版)Photo Credit: 時報文化

責任編輯:羅元祺
核稿編輯:翁世航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