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休闲

【影評】《凱文怎麼了?》:無人聞問的他

文:曾友俞

“We need to talk about Kevin”,影評貫穿全片的凱文片名,卻是麼無從未被提起的問句。

這部電影的人聞選角簡直是完美,蒂妲絲雲頓(Tilda Swinton)飾演的影評母親Eva,具有智性的凱文外表,伊薩米勒(Ezra Miller)飾演的麼無兒子Kevin則具有聰慧卻邪氣的外貿,約翰萊利(John C. Reilly)飾演的人聞父親Franklin,則是影評典型的「父親」形象。

凱文怎麼了?或說,凱文凱文做了什麼我們必須要探討他怎麼了?

talk_about_kevin_featured1Photo Credit: 《凱文怎麼了?》

片頭在一片番茄液體中人山人海的混戰,我們可猜想這是人聞在西班牙的節慶,而其中則是影評享受著狂歡的Eva,她遇上了Franklin之後生下了第一個孩子:Kevin。凱文他不斷地哭鬧,麼無但到學步與發語的年紀卻仍然沈默,被攜往就醫的他發現聽力不僅無損,甚至也沒有自閉傾向。但面對母親的發話他從不回應,母親希望他說出:“Mommy”他卻要說“No”;母親丟出了球希望他回拋,他卻拒絕配合。

他就是故意這樣子。

母親希望確認他的認知能力要他數數時,他刻意不按順序,再從1開始往下數,只為了證明他會數數但他不願配合,當Eva寫了算數題,他則直接把紙給揉爛蔑視母親,甚至利用還沒戒掉尿布的時期一再如廁於尿布上使Eva不堪其擾進而情緒失控至將其甩至牆上留下手上骨折的疤。

Franklin是典型的父親,幾乎從不在場(外貌上也不討喜是另一回事了),他只在Eva好不容易哄睡了Kevin後為了體驗有小孩的美好把孩子抱起來玩玩,這是玩小孩,不是顧小孩,兩者的差別在於目的是為己或為孩,卻忽視母親已歷經千辛才能換得的些許休憩極有可能因此被打斷。

他也只在Eva在面對Kevin的反調到無法忍受說出:「媽媽在你來之前是快樂的你知道的吧?現在媽媽每天起來都希望自己在法國。」時,擺出一副譴責的表情。除此之外,一無所為。

所謂「不在場」不僅是電影鏡頭呈現的故事,也是許多家庭故事的現實:父親的缺席。鏡頭中總是沒有Franklin,絕大多數是由Eva與Kevin間的互動推動著故事,就像諸多父親在家庭中的空缺,徒留母子女等運轉一個「家庭」。好像父親就是這樣的。

we-need-to-talk-about-kevin-1200-1200-67Photo Credit: 《凱文怎麼了?》

故事的進行類似蒙太奇卻非刻意混淆時間,交雜著孕前、育兒以及事發後,似乎在不同時間呈現的敘事中想提供給觀眾線索。事發,即大屠殺。因此我們問:凱文怎麼了?為什麼會變成這樣?然而,卻可能沒有線索,也沒有答案。

這也是近年來許多大屠殺事件許多人想要追問的問題,那些「兇手」不也都曾是孩子嗎?就像腦滿腸肥的政客或是官場文化、暴富的企業家或乞丐,這些人不都曾是強褓中的嬰孩嗎?

雖然在《凱文怎麼了?》片中有些傾向是想要呈現出Kevin是有些乖僻的性格,例如他就骨折的事情,是為母親圓謊說明了他的超齡、他無時不刻抗拒著母親卻在父親面前,表現出另一面證明了他的聰穎,但他至多是古怪了些,但這些古怪並不是我們能僅以此預斷他將成為兇手的徵兆。

於是,電影故事的問題仍然未解。

但這正是故事主軸,後設地。它問:凱文怎麼了?它要觀眾與電影對話:We need to talk about Kevin。它要觀眾與作品去互動,填補其中中Eva與Franklin以及任何人都留下的空白。

我們不能只用龍布羅梭(Cesare Lombroso)的生來犯罪人理論輕易敷衍,雖然我們能見到Kevin與Eva的相似,例如從嘴裡吐出指甲的Kevin,以及吃下蛋殼的Eva都在桌上排列起這些廢棄物,雖然在幼年時的Kevin打著電動喊著:“die”,讓這個理論具有被選擇的強烈誘因。

惟若基因能解釋至此,故事中正好在這個家庭中設定有另一名小女兒Celia,何以她是如此「正常」?畢竟在同樣的家庭有類似的基因遺傳,也有類似的環境,為何會出現一善一邪的結果?

若想對此問題提出個簡解,那只要冠上個「反社會人格」或是其他精神疾患那就能結案,畢竟他在幼年時目睹母親為父親口交,甚至在自慰時,被母親發見卻未停止動作,甚至盯著母親繼續手淫直到母親退開,這些都能在心理學上找到個解釋。

然而,精神疾病作為文化建構,不過就像對於痲瘋患者的隔離與他者化一般,並不那麼像癌症有個異常的腫瘤是可被經驗感知,卻是一種主觀上被創造出的「異常」。那麼在這浮動的標準下,仍然對於問題的消解是無助的。

甚至,有些標準也不像我們所因為的如此客觀,例如年齡。所有人在看到一位成年母親與未成年男孩時,就算男孩再過分都能被他的孩童身分給豁免:「他不過是個男孩」。然而,年齡的劃分、「青少年」概念的存在都不僅是武斷的,甚至也是被創造出的界線。

we-need-to-talk-about-kevinPhoto Credit: 《凱文怎麼了?》

問題可以更為極端地到在責任能力是18歲的情形下,在成年的前一秒犯下的罪是否在實質上與成年後的第一秒有所區別?(形式上將因法律的責任能力有無區分而有天差地別的結果)。Kevin的「超齡」,除了在前述所提到有說謊與操控他人的能力之外,甚至大屠殺的發生也是他算計過後的結果,在16歲的3天前犯案。這並不是所有的孩童都會去盤算的事情。雖然大屠殺也不會是。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