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

再談Decentralization是甚麼:在生活、出版中實踐去「中心化」

談到去中心化,再談中實中心很多人馬上眉頭大皺,甚麼生活高呼不懂技術不要煩我。出版其實,踐去分散式機制不一定就得透過區塊鏈落實,再談中實中心即使完全不懂資訊科技,甚麼生活甚至沒有手機和電腦,出版也可以在生活上實踐去中心化的踐去精神。

再談Decentralization是再談中實中心甚麼

Decentralization最流行的翻譯是「去中心化」,很生硬,甚麼生活但畢竟最多人用,出版已經形成共識,踐去往往我也只能不情不願地跟著使用。再談中實中心反過來,甚麼生活decentralization也可以從正面翻譯成「分散式」,出版比如我就常用「分散式出版」,描述「想做到甚麼效果」,而不是「要避免甚麼後果」。這在神經繃緊的社會尤其合用,畢竟有些人一聽到「去中心」、「去中央」就不必要地想太多,緊張兮兮,甚至上崗上線到煽動了。

粗略地說,去中心化有三大先決條件:

  1. 由多個人或組織決策,避免一言堂;

  2. 經多個人或組織執行,防止偏頗和腐敗;

  3. 滿足以上兩個條件後,成員仍然能維持共識,保持一致。

換言之,去中心化就是「無大台,有共識」。

如果嫌概念太抽象太多理論,讓我們來討論一個簡單例子。假設你有一對子女Alice和Bob,都很喜歡吃蛋糕,那麼,要怎樣公平地分配一個蛋糕給他們?

最典型的方法當然是由父母切蛋糕然後分配,父母總是同等愛護每一位子女(?),不會偏心,即使有人所獲分配較多,也一定是出於需要而非偏袒。我不打算質疑這個假設,反正那不是重點,重點是這屬於中心化的決策,中心化的執行,不排除有時可以高效而穩定地運作,但當父母不在了,開始偏心了,或者子女思想變得獨立了,不再接受單向分配資源,這套中心化系統就會開始出問題。

那麼,怎樣以去中心化精神分配一個蛋糕給Alice和Bob呢?答案很簡單,由其中一位負責切蛋糕,然後另一位先挑。

驟眼看,這是一道適合放在親子論壇的IQ題,實際上,當你把這個模式套入以上三項條件,就會發現它完美演繹去中心化,小改變大改善,不但公平分配蛋糕,讓Alice和Bob無可抱怨,也避免父母陷於「當醜人」的困境。是的,受惠於去中心化分配蛋糕模式的不只是子女,也包括父母,除非父母要靠著維持秩序來刷存在感。

前面說「去中心化」這個翻譯不好,除了因為硬譯破壞了中文的美,也因為容易造成誤解。事實上,decentralization的出發點並非與「中心」為敵,跟中心對著幹,而是為中心和整個系統著想,避免太多責任和權力集中到一點,一旦出事時整個系統垮掉。

大型超市的購物車

讓我們再看另一個牽涉人數比較多,但答案同樣簡單的例子。假設你經營一家外面帶停車場的大型超級市場,而顧客購物後,總是隨便將購物車留在停車場而不會推回原處,有甚麼方法解決?

管理控大概馬上會提議增聘人手維持秩序,先進一點的還會到處安裝攝錄機,配合AI人臉辨識,誰不好好把購物車推回來安放,要不就把他的照片貼出來以儆效尤,要不就直接扣會員積分,重犯者取消購物資格。參考我國經驗,我們有理由相信這種集權管治會奏效,由不由衷都好,大家都會因此被調教得很有公德,但這種管治方式是否恰當,有否顧及私隱和尊嚴,則另當別論。

相反地,作為左膠的我,會主張從公民教育入手,在超級市場張貼海報,派發單張,解釋把購物車留在停車場會阻礙汽車行駛,為其他顧客帶來不便,也會增加職員的工作量。我總是傻傻的相信教育是社會的根本,隨著公德心提高,顧客自然會逐漸變得自律,自動自覺把用完的購物車推回原處安放。

如果你既不認同集權管治,又不相信用愛發電,還有別的辦法麼?可幸的是,我們還有分散式機制。我可不是說要開發超級市場鏈,發行超市幣甚麼的,事實上,這問題的去中心化解決方案跟資訊科技沒半點關係,由來已久,你很可能早就見過:在購物車加上小裝置,投入一枚硬幣才能取用購物車,把車放回原地才能取回硬幣。

GettyImages-1149253006Photo Credit: GettyImages

這個機制最直觀的效果當然是,為了取回硬幣,顧客會把購物車推回並安放。不過,一枚硬幣的金額畢竟不多,不在乎十元八塊,「豪畀你」的人多的是,那停車場豈不是依然會放滿購物車?不見得,因為每隔一段時間,只要積累得夠多,就會有人把散落在停車場的眾多購物車通通推回安放,藉此收集退回的硬幣。這些人可能是有經濟需要的露宿者(我為這刻板印象感到抱歉),也可能是不在乎金額,只為維持秩序的旁人。

既然有人會不為硬幣,純為理念而行動,那這套機制豈非多餘?也不是。硬幣除了是具體的經濟誘因,也把善行量化,就像遊戲一樣刺激人性的收集慾望,帶來成就感。很多微小的經濟誘因都有這種效果,比如廢物回收可以收集積分然後兌換禮品,又比如購物商場的停車優惠,信用卡的積分回贈等等,這些誘因觸發的消費意欲,往往遠大於實際的經濟價值;明明那些折扣或回贈對於生活已經很有餘裕的駕車族微不足道,卻往往為營營役役的中產生活帶來不對稱的滿足感,因而改變決策與行為。不要誤會我在暗諷中產的消費行為,我想強調的是行為心理學中的非理性決策,無可厚非。

為推回購物車加上領取硬幣這樣的一個簡單誘因,不但不用文字就把目標表達清楚,節省人力物力,還為受眾帶來參與感和滿足感,這就是分散式機制的力量。搞區塊鏈的我們常說protocol(協議),主要是為了裝酷表現得很懂很厲害,其實protocol既不神秘更不難懂,不用被嚇怕。圍繞一個既定目標,避免把決策和執行集中在一個人,想辦法分散到每個人,需要時提供經濟誘因,最理想是由社群本身提供,假如行得通,就能成為一套可持續運作的protocol,也就是分散式機制。

UBR無條件基本讀者計畫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