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探索

《爸媽自在,寶寶好帶》:跟長輩一起帶養孩子,要懂得「滾動式修正」促進彼此合作

文:孫明儀

與長輩共處,爸媽寶好要懂得滾動式修正

常有人說,自寶正促作結婚不只是帶跟懂兩個人的事,而是長輩此合兩家人的事。其實不只結婚,起帶生孩子也是養孩。如果再加上是滾動整個家族第一次迎接第三代,那麼新手父母承受來自長輩的式修關心可能還會更多。

很可能打從一懷孕,進彼長輩就會給許多意見或叮嚀,爸媽寶好有時過多的自寶正促作關切會讓夫妻兩人備感壓力。相反的帶跟懂,也有的長輩此合長輩對孫子即將到來反應冷淡或漠不關心。有些長輩只在意自己的起帶生活,早早就撂話不會幫忙照顧孩子,養孩這樣畫清界線的反應,也可能讓準爸媽感到不開心。

所以,接下來我想談談如何與長輩共組帶養孩子的團隊。如果你跟爸媽、公婆都沒有上述這些困擾,或是你與長輩的關係一向很好,他們既不會過分干涉也不會淡漠不理,那我要恭喜你,他們會是你很大的助力,而且有了長輩的參與,孩子會擁有更多的愛,過得更幸福。

如果你目前是跟長輩一起帶養孩子,或是在帶養過程中與長輩有溝通上的困難,希望以下的分享能幫助到你。

首先,要懂得「滾動式修正」與長輩的互動關係。

在結婚之初,我也曾經歷過與公婆的磨合期:不太能理解他們的邏輯,但又希望他們可以喜歡我,為此還掙扎過一陣子。當時我最好的朋友告訴我:「我從不預設也不期待公婆一定要喜歡我,因為我對他們來說就是個陌生人。」她的話如同當頭棒喝,讓我開始反思自己是否對他們懷抱著不切實際的期待——期待他們喜歡我,可以像自己的爸媽一樣溫暖。這才發現,很多時候在跟公婆的互動中會覺得受傷,並不是因為他們做或沒做什麼,而是因為自己對他們有過高的期待。

說實話,就像我們希望受到尊重,長輩也有自己的想法以及理想的退休生活。他們辛苦了大半輩子,想過什麼樣的老後生活是值得被尊重的。如果在互動中發生讓我們不舒服的狀況,不妨換個角度想,這其中是否涉及不同的成長及時代背景的影響?

我這麼說,並不是要你委屈自己接受他們。成長背景不同會導致想法各異,這樣的差異本來就沒有誰對誰錯。

我自己的體會是,跟長輩相處時,「對或錯」好像不是最重要的,如何在種種差異中,找到可以和平相處的方法,才是重點。比方說,我們在傾聽他們時,無須完全認同他們的行為或想法,如果有無法贊同的部分,就當作是了解對方的資訊即可,告訴自己這就是為什麼對方跟自己不一樣。

其實不一定是年輕一輩有想法,長輩對於自己要進入新的角色也會有不同想法。曾經聽過家族一位長輩開玩笑說自己這麼老了,只剩下三個功能:「在家煮飯,幫忙帶孫子跟等死。」雖然她是笑笑的說,但我相信她心裡是有點酸澀的。無論長輩如何認定自己的角色,他們的確沒有義務幫忙帶孫子,畢竟他們已經當過父母了,更何況孩子是我們自己的!

所以,不要一懷孕就期待長輩一定要對我們好、對孫子付出。我們越能放掉期待,就越不容易生氣或覺得受傷。此外,不妨捫心自問,自己對長輩的期待是否只站在對自己有利的角度,並沒有替他們想。

有時在網路的靠北版,會看到一些年輕爸媽的抱怨,抱怨公婆不照自己的方式帶小孩、抱怨公婆很難溝通等等。其實願意幫忙帶孩子,對長輩來說,也是一個未知的旅程。不管他們年輕時有沒有親自帶養過孩子(就算有,那也是幾十年前的事了),長輩的想法和體力都不同於以往,他們也需要摸索、也會犯錯,所以不要太嚴苛地對待長輩。彼此多些體諒,讓相處多些溫暖。

如果共同帶孩子,是我們與長輩一致的決定,有沒有可能在一開始時就達成以下共識:用「滾動式修正」來促進帶養團隊的合作?「我們這些大人一起來搞定這個娃」,有這樣的氛圍很重要。在我孩子還小的時候,我媽媽來幫我帶孩子,她常常會說:「咱們來看他肯或不肯!」我很喜歡這句話,因為是咱們來試試看,一起看看孩子願不願意接受。在這個過程中,祖孫三代都被允許嘗試與不確定,孫子的自主表達也會被考慮進來。

請長輩幫忙帶孩子時,別忘了也要對長輩付出關懷,至少要確保他們不會因為帶孫子太累,把身體搞壞。相互體諒與疼惜,才能讓帶養團隊更有凝聚力。

萬一長輩完全不想幫忙,只想專注過自己的退休生活,我們也應該尊重。換個角度來想,雖然少了援手,但這也意味著你和伴侶可以完全照自己的想法來摸索、帶養孩子,不是也很棒嗎?

請記住,最重要的是你、另一半,以及孩子。


自己的父母自己溝通,溝通前夫妻先達成共識

我在個案中最常看到的情境之一,是長輩過度干涉或過度強勢,一副過來人的架式,什麼都要照她的意思做。

碰到這種長輩,該怎麼辦?

曾有媽媽告訴我,只要婆婆來訪,自己就好像成了外人。婆婆會直接霸占小孩,甚至無視孩子想跟媽媽睡,直接把孩子帶到她床上。另一種情況是,不管自己做什麼,長輩常會出言批評或糾正。

我的建議是,試著畫出界線。要認知自己、伴侶及孩子這個小核心,才是最重要的,設立界線的意義,在於把親疏遠近的重要性拉出來。如果是不同世代一起住,更需要有界線,讓大家在緊密相處中可以保有呼吸的空間。

住在一起的確會面臨較多的狀況,因為直接面對叨念、建議或抱怨的機率可能會更頻繁。此時,試著找出一點自己的空間是必要的,同時也要認清自己無法改變長輩幾十年的個性或特質。如果還是覺得情緒大受影響,不要一個人苦惱,出門找朋友聊聊或是尋求專業協助,都是可以嘗試的選項。無論如何,都不要因為與長輩溝通困難,耗損了自己的身心健康或夫妻關係,真的很不值得。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