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尚

謝文憲《人生準備40%就先衝》:面臨人生抉擇該不該衝?憲哥獨創四象限判斷法

文:謝文憲

人生抉擇:衝不衝判斷法

人的謝文憲人限判一生,對於自己有興趣的生準生抉事物,時常能自在發揮、備先不該如魚得水,衝面衝憲創象對自己陌生的臨人領域,則多數害怕碰觸、擇該害怕失敗,哥獨不過這也無可厚非,斷法因為這是謝文憲人限判真實的人性。

對有興趣的生準生抉事物持續發展、持續鑽研,備先不該抓住機會邁向達人之路,衝面衝憲創象這沒什麼不好;不僅可以養家活口,臨人還可以找到自我肯定的擇該人生實現與價值。但時間久了以後,哥獨你會慢慢感到枯燥與疲憊,生活變得一成不變,無聊透頂,甚至會覺得熱情被磨損殆盡,人生無趣又乏味。

我長時間觀察人的行為,尤其是職場工作者,發現可以用「勇氣指數」搭配「實力與把握指數」,研發出一套四部分的「人生抉擇:衝不衝判斷法」,如下圖所示:

p67Photo Credit: 時報出版

我們可以將此圖分為四部分:

第一部分 「實力與把握指數低 vs. 勇氣指數低」:安全穩定、一事無成

這類職場工作者,對於自己所處事物熟悉透頂,但對陌生事物害怕碰觸,不僅不願嘗試新事物,跨出舒適圈的信心與把握度也低,他們的人生追求是安全穩定,但對於陌生領域卻興趣缺缺。

這不是不好,但只要遇到環境重大變化,或是組織遇到前所未有的調整,甚或是人生巨變,都會遭遇史無前例的難關,很多事若無法提早因應準備,遇到改變契機無法提前掌握,很容易一事無成。

第二部分 「實力與把握指數低 vs. 勇氣指數高」: 企圖心大於行動力的空包彈

我在擔任業務期間,看過非常多這樣的同事,喊口號一流,看似企圖心與勇氣十足,真正測試其實力與對事物的把握程度時,又好像沒有幾把刷子;月初口號滿天飛,月底責任往外推。

這樣的人,大概就是我的代表作——《行動的力量》的目標讀者;想法永遠比行動多很多,勇氣永遠比實力強大。記住:「心想不會事成,勇氣不能成真,搭配行動服用,夢想才會成真」。

第三部分「實力把握指數高 vs. 勇氣指數低」:40%以上把握,衝了再說

缺乏勇氣與企圖的人,就算給你百分之80的把握你也不敢行動。估計判斷約有百分之40的把握,這些帶點冒險、略有挑戰、感覺刺激……的事物,才能激發出人的潛能,激發出你的鬥志與信心。

「試了再說」絕不是口號,只要評估你對此一事物的專業、實力與把握度,加上方向與目標一致,雖然前方有些霧茫茫,向前走,才能知道前方有何障礙,把障礙當作打怪,將未知當作挑戰,你其實沒這麼差。相信我。

第四部分 「實力與把握指數高 vs. 勇氣指數高」:明確目標、抓緊時間、及早行動

那你還待在這裡做什麼?還不趕快行動!

這類人會出現一個問題:既然準備充足,也敢行動,但很有可能等到把握十足了,機會卻已經不在或錯過最佳時機。

曾聽過的有:創業、追女友、換工作、晉升機會、研發新產品……錯過的事物不勝枚舉。通常「錯失良機」是我最常聽他們說的感嘆詞,少數成功的多半是天賜良機;人的一生沒幾次這樣的機會,一定要好好把握,更要謝天。

希望透由這本書,無論你正處於哪一部分,都能好好的掌握準則與方法,找到人生破關的絕佳企圖心和勇氣。這裡每一篇故事都是實例,也是憲哥32年來的深切體會與觀察。


人生有40%的把握,先行動再說

禮記中庸篇:「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話雖如此,但古人卻沒叫你一定要做好萬全準備才去行動,以現在網路世代變遷之快速,等你萬事俱備,機會早已不在。

那為何不是100?80?60?或是20?而是40呢?

有百分百的準備,不可能有這種事,人生若是如此,肯定無聊透頂,世界上若是所有事情都確定可以做才去做,那大概也沒什麼事值得做了。

80%,或許是最多人提到的答案,我認為這也不可行,道理很簡單,就拿創業來說,銀彈有了,人也有了,辦公設備也有了,組織也成形了,營運模式也差不多建構完成,就只差營運經驗與市場測試,或是一些軟實力的文化與核心價值的塑造,如果真是這樣,我敢相信全球創業者應該最後大多成功收場,為何失敗的還是占大多數?原因很簡單,創業都是且戰且走,不大可能有80%的把握,人生其他選擇也差不多。

60%,我最討厭這答案,一切都還是及格思維,好似這個數字就是「不很好,也不太壞」的比例,一切有了及格的把握再去做,如果大家都這麼想,你如何顯出與眾不同?

20%,太低了啦!這個比例失敗的機會太高,若是這樣就去衝,人家會說你莽撞、不切實際,類似毛頭小伙子、小屁孩這類的不雅稱號,都會跑到你頭上,然後你就會說:「為何整個世界都不鳥我?」

王永福(以下本書皆稱福哥),我的創業夥伴,台灣最知名的簡報教練,也是各大企業指名度最高的簡報訓練講師,幾年前,我們仍是簡報領域的對手。

「心中隱約有種感覺,但遲遲不敢開口,等到時機看似成熟,一個人先說句話,隨後天雷勾動地火。」2015年我跟福哥共同創辦的「憲福育創」,就在這樣的氣氛下應運而生。

話說2015年年初,幾位講師好友一起討論合組公司,大家你一言我一語,聊得好熱絡。但問題就是大家意見眾多、莫衷一是,要形成普遍或大多數的共識,難上加難。老一輩的人都說合夥的生意不要做,但問題是獨資很難搞出大名堂,加上家裡若沒有資助,獨資成功的機會也不夠多。

投資者很多,則要考慮大家的方向是否一致,會不會產生「互斥現象」,這現象很容易產生削弱自己,壯大他人的窘境。沒想到,相隔半年之後,機會卻無意間出現了……。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