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

焦慮症真的不是「想太多」,如何透過適當的治療來恢復身心?

文:Steffani Chen

嘴,焦慮是不多何的治一個人的風水

當年我的知識量還不夠,不足以感受到身邊的想太人是有可能屬於「焦慮症」的情況,所以這張嘴,透過曾經在一段彆扭的適當身心親情關係中傷害了我不少的福報,因為讀了心理系之後,療來才化解了我多年已經發展僵化的恢復因循技巧:被惹生氣的時候走開,冷處理一切,焦慮不聯絡,不多何的治大量的想太和其他朋友抱怨,期望靠著時間、透過信仰去改變對彼此的適當身心感受與態度。

對於某些人而言,療來基因加上生活環境中逐漸積累的恢復錯綜因素,使得情感本身就是焦慮危險的,或許是血緣的羈絆,一直牽引著我走向心理學的領域去尋找答案,而每一個eureka moments都是一個療癒自己的出口。

人,在其生命的某個階段都至少會患有一種精神障礙

「焦慮症」是世界上最常見的精神障礙,它可以歸因於中樞神經系統中的神經遞質功能異常。據估計,世界人口中有4%的人口在其一生中會遭受焦慮,並且在女性中更常見(Dattani et al., 2020),原因是因為女性相較於男性更願意表達自己的症狀、感受,所以造就了數據上的差異。

焦慮症的真正原因目前尚不清楚,但可能涉及多種因素,包括遺傳、環境、心理。有些人格特質特徵被認為是與焦慮症密切相關,例如內向和神經質(Brandes & Bienvenu, 2006),焦慮症也可能在家庭中傳播,這表示基因和環境壓力的結合可以產生這種疾病。

精神障礙在全球真的非常普遍,其實就像其他疾病一樣,是由身體問題引起,但對於患有焦慮症的人來說,焦慮的感覺「不會消失」並且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變得更糟。

而研究也證明,因為對精神疾病的知識嚴重認識不足,導致公眾對焦慮症就醫的意識仍然很低,只有少數人願意尋求幫助(Bandelow & Michaelis, 2015)。

大多數國家的文化不會認真對待心理健康問題,即便在高收入國家,心理健康也是一個「相對次要」的考慮因素,這導致了許多精神疾病的污名化(Bolton, 2014) 再者,在全球範圍內,大多數需要心理衛生保健的人,也無法獲得高質量的心理衛生服務(Wainberg et al., 2017)

牽一髮而動全身

在歐盟,每年約有1.65億人受到精神障礙的影響,主要是焦慮、情緒和藥物使用障礙(Wittchen et al., 2011b) 而世界衛生組織(WHO, 2019)已指出,精神障礙的持續增長,將會是一個很大的負擔,後果不僅限於患者及其社會環境,將極大地影響所有國家的整個社會結構,尤其是「經濟成本」。

大多數人認為藥物治療、就診或住院是疾病的真正經濟負擔,但精神障礙的「隱性成本」是遠遠超出了這些「直接」診斷的可見治療成本。為什麼這樣說?

我們先從宏觀經濟的角度來看,經濟成長取決於勞動力和資本,再用人力資本法(Human capital approach) 來粗估區分出直接成本和間接成本。

  1. 直接成本:通常是指就診、藥物治療、住院治療相關的「可見成本」
  2. 間接成本:是指與因死亡、殘疾、缺勤或提前退休等,而導致的生產、收入損失相關的「隱性成本」

從家庭到社會,資本因醫療支出而消耗;勞動力因殘疾和死亡而枯竭,精神障礙的長期負擔絕不僅限於一小群易感人群,而是對社會產生顯著影響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

因此,教育公眾改變對心理健康的認知是必須的,了解精神疾病的本質,並知道焦慮症是可以治療的,以下內容將著重在討論焦慮症與大腦和治療的主要影響。

什麼是焦慮症?

每種焦慮症都有獨特的症狀,但是所有類型的共通典型情緒特徵症狀都有「在不確定的威脅情況下」,沒來由的過度恐懼和擔憂(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5)焦慮症是一組相關的病症,根據《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臨床將焦慮症分為幾種類型,包括普遍的:

  1. 廣泛性焦慮症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2. 恐慌症 Panic disorder
  3. 特定恐懼症 Specific phobias
  4. 廣場恐懼症 Agoraphobia
  5. 社交焦慮症 Social anxiety disorder
  6. 分離焦慮症 Separation anxiety disorder

實際的症狀診斷,必須由醫師詳細檢查。

焦慮會使大腦對威脅異常過度活躍,真的不是想太多

Ressler(2010a)的研究提出了焦慮症是因為大腦的情緒中心平衡被破壞了協調,患有焦慮症的人,會經歷基於神經學的身體功能和情緒變化。

負責大腦執行功能的是較高的認知中心,該中心位於大腦的前額葉額葉皮層(PFC)中,例如決策,計劃和適度的社會行為。 眶額皮質(OFC)則負責編碼信息、調節情緒和控制衝動。健康大腦的情緒處理結構是通過額葉皮層區域自上而下的抑制控制來調節情緒、衝動和行為。

大腦中的邊緣系統被認為是處理情緒的結構,由海馬,杏仁核,下丘腦和丘腦組成。其中,杏仁核是負責調節恐懼形成,檢索相關記憶,並在防禦行為中發揮作用的邊緣系統中,最關鍵的部分。

杏仁核包括幾個細分:中央杏仁核(CEA)和基底外側杏仁核(BLA)主要負責處理焦慮症。在焦慮症患者中,大腦杏仁核會變的過度活躍和敏感,被認為是焦慮症中的主要神經生物學特徵之一(Ressler,2010b)。

杏仁核就像大腦的守望者一樣,與海馬,丘腦和下丘腦良好聯繫,意識到任何危害或威脅,整合了皮質,丘腦感官和海馬信息,以及與下降丘腦和腦海相關的信號戰鬥,或飛行的反應輸出適當的行為以生存。

如果一直持續地處理焦慮,杏仁核會變得更大,當杏仁核過度活躍時,它會發出錯誤警報並引起焦慮症的人即使沒有發生什麼事,也會感知威脅,從而干擾日常生活。

焦慮會使大腦難以推理,真的不是故意的

焦慮會削弱前額葉皮層(PFC)之間的聯繫,並導致前額葉皮層神經元處理異常。 PFC是操作並確保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能夠靈活地處理信息調節行為的能力,但過度活躍的杏仁核會損害PFC調節,在下丘腦和腦幹中的壓力途徑杏仁核喚起了高水平的多巴胺(DA)和去甲腎上腺素 (NA) 釋放,進而形成「惡性循環」(Arnsten,2009)。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