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中耳曾经是鱼类的鳃
【科技前沿】 人类中耳是人类拥有灵敏听觉的秘诀所在,而鱼类位于眼睛后部的中耳曾经喷水孔则是重要的呼吸器官,但其实二者有密切的鱼类演化联系——已经有充分的证据证明人类的中耳是从鱼类的喷水孔演化而来,但鱼类的人类喷水孔又是怎么出现的呢? 这个困扰科学家的百年谜题如今有了答案——日前,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盖志琨研究员为主的中耳曾经国际联合研究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生态和演化前沿》上发表了有关脊椎动物喷水孔起源的最新研究成果,首次揭示人类的鱼类中耳曾经是鱼类用来呼吸的鳃。 盖志琨介绍,人类从2002年起,中耳曾经研究团队就在浙江长兴志留纪地层中开展野外工作,鱼类并在这里找到了一种最为原始的人类真盔甲鱼化石,并命名为曙鱼(Shuyu)。中耳曾经“这些曙鱼化石都是鱼类具有三维立体软骨脑颅保存的珍贵标本,而且个头都非常小,人类只有我们的中耳曾经指甲盖那么大。我们对其进行三维无损扫描,鱼类并进行三维虚拟复原,前后历时5年总共完成了七件曙鱼脑颅化石的三维重建,几乎重现了曙鱼所有脑区、感觉器官及头部神经与血管的通道。” 研究团队对曙鱼脑颅三维虚拟模型进行了深入研究,并结合此后在云南曲靖发现的第一个在第一鳃囊中完整保存鳃丝印痕的宽甲鱼新材料,终于完成了从鳃到喷水孔再到中耳的演化拼图——研究团队建立起喷水孔从无颌类的鳃到人类中耳的演化序列。 盖志琨介绍,这一序列表明:随着盔甲鱼类成对鼻囊的分裂,头甲前发育了异常发达的中背孔(单鼻孔),来充当吸入水流的主要呼吸器官,因此颌弓和舌弓之间的舌颌囊首次发育成了一个完整的鳃囊,该鳃囊跟后面5个正常的鳃囊一样具有完整的前后半鳃,半鳃具有鳃丝,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此后,有颌类成功演化出了双鼻孔,但双鼻孔并不与口腔相通,没有呼吸功能,只有嗅觉功能。但是鱼类的呼吸需求并没减少,因此眼睛后的第一鳃囊(舌颌囊)被改造成了喷水孔,成为吸入水流的主要器官。“这在最原始的有颌类盾皮鱼类中就已经出现,我们猜测,喷水孔很可能是在有颌类伴中随颌和双鼻孔的出现同时起源的。” 盖志琨说:“所有这些证据都表明,早期硬骨鱼类有能力从喷水孔中呼吸空气,作为一种新的呼吸方式,这很可能是鱼类离开水域,登上陆地呼吸空气的一种预适应特征。但是,随着鼻子演化为主要的呼吸器官,喷水孔就丧失了呼吸优势,经过修饰,它逐渐演化成我们中耳腔——鼓膜室,而舌颌骨及与其关节的方骨和关节骨也逐渐退化变小,最终进入到我们的中耳,演化为我们中耳的三块听小骨,并被重新命名为镫骨、锤骨和砧骨,负责将声音传递给大脑,最终让我们拥有了灵敏的听觉。”(记者 齐芳)人类中耳曾经是人类鱼类的鳃
编辑:汤晓雪 来源:光明日报 浏览次数: 次 发布时间:2022-06-02 16:23:43 【字体:小 大】
- 最近发表
-
- 上海:向隔离小区里的老年居民传递温情力量
- 中國公安部宣導道安,上傳「噠噠噠」影片被指嘲諷印度,兩國網友激烈交鋒
- 象迷進場抗議「還我林威助」,盤點中職史上七大「舉牌抗議」事件
- 談「愛情故事說」:為何有時吵吵鬧鬧的伴侶,會比模範伴侶的感情更長久?
- 离子色谱法测定固体废弃物中氨氮、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一)
- 俄烏戰爭+極端氣候,全球稻米產量面臨20年來最大短缺,衝擊全球35億主食為米飯的人口
- 遭控與imB詐騙集團掛鉤,陳歐珀宣布退選宜蘭立委捍衛清白
- 【2023坎城影展】《怪物》記者會:是枝裕和談LGBTQ,「沒有多少日本電影會涉及這個主題」
- 五部门要求加快补齐城市生活污水管网短板
- 多圖/玉山急凍零下4度 昨夜降雪1至2公分
- 随机阅读
-
- 市本级初中学业水平实验操作考试开考_
- 《日麗》:父母子女的永恆時差,一封遲來的真摯情書
- 你知道台灣有一間移工學校嗎?不只讓他們更適應異鄉生活,也能與雇主有更好的溝通
- 【小說】《在廢墟中乞求》選摘:13年前的札幌妓女凶殺案,兇手就是持鈍器不斷猛砸被害人的臉
- 二十六年思亲苦 寻亲梦圆回雅安
- 俄羅斯規避西方制裁,透過中亞、高加索鄰邦輸入美歐晶片軍民貨品
- 台北信義區出現天坑:背後成因「包泥現象」是什麼?該如何預防?
- 《驅動未來經濟的發明》:對A片的渴望,協助推動了對更快連線速度的追求
- 梅西缺阵,J罗发威 阿根廷2024年首遭败绩
- 王世堅對手出爐,國民黨確定由港湖區議員游淑慧出戰大同、南士林
- 為什麽滿洲人統治中國200多年,沒有把滿語變成全民語言?
- 全球調查:香港小學生閱讀能力排第二
- 皇甫山科普宣教馆举行揭牌仪式_
- 雲門舞集《薪傳》重演:探索亞洲身體美學,我們已不會被歐洲人跳的舞迷惑住了
- 《公雞之家》:別看得那麼嚴重,那個(克里米亞)半島本來就是赫魯雪夫送給烏克蘭的禮物
- 《明明過得不好卻裝沒事》:計程車司機對我說,每個人的人生中,都有三次機會
- 上海举办世界计量日主题活动 助力新质生产力培育和发展
- 網紅「人設翻車」事件頻傳,但用優質人設賺錢是件壞事嗎?
- 《留白工作法》:大腦灰質愛「白色空間」,科學證實「策略性停頓」有利於表現
- 【2023坎城影展】《燃冬》影評:陳哲藝十年創作轉型,橫跨千里直抵異鄉的霓虹、蒼茫東北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