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

《我的黑手父親》:師傅們真正厲害之處,具體呈現在他們動手製造之前的計算模擬工作

文:謝嘉心

動手之前先動腦

在各位的手父手製想像中,拖車師傅的親師前工作是從哪個流程開始的呢?我一開始的想法很簡單,認為他們工作的傅們第一步驟,應該始於他們拿起工具對著材料做出的真正之處造第一個動作,但事實卻不是厲害我想的這麼簡單。

按照我原先的具體計算想像,拖車的呈現製造流程應該是收到訂單之後,就等待公司將材料訂好送到,們動模擬等材料到位之後,工作師傅就可以開始動手製造,手父手製完成工序再驗收交貨,親師前這樣應該就是傅們師傅工作的全部吧?但事實上,從收到訂單到開始製造之間還有一個計算過程,真正之處造而出乎我意料的厲害,這個計算過程是具體計算由師傅完成的。

一台拖車從訂單到開始製造的流程,其中「模擬製造流程」是指師傅收到訂單車體的型號後,先簡單在腦中預想一輪所有工作流程,以及需要用到的材料、零件等等。

基本上,師傅會在這個步驟就有大致的概念,接著才開始計算精確的材料數量。師傅會根據下訂廠商的需求與業務類型,以及製造成本等要素,決定要使用哪一家的材料、什麼品質的鋼材以及數量,也會一併估算連帶附加功能所需的外掛零件。在列出具體數字與品項之後,才會交給工廠的文職人員或老闆來訂購材料。

如同前述,在真正動手製造之前,有許多需要「動腦」的工作,但是當問及師傅「拖車的工作流程」時,他們通常不會敘述到這些模擬與計算的過程。這個流程是我在田野間觀察時,不小心注意到的。當時我所在的工廠正好有新的訂單,而師傅接到老闆指示之後,便拿起石灰筆(台語俗稱石筆,常見用於水電、鐵工、木工、建築領域工程做記號用的筆)就著工廠地板寫寫畫畫。我問了父親才知道,原來他們工作的第一步就是拿筆計算。

這個階段的計算過程,每個人有各自的風格,有的人在想過一輪之後,會直接拿著石灰筆就著地板一一記下;有的人稍微講究一點,會拿工廠散落在地上的紙板或日曆紙背面,用鉛筆或原子筆記錄。

就算師傅的工作是從「拿筆」開始,但也不太容易看到師傅坐在桌子前拿著紙筆一條一條邊想邊列的模樣。熟練的師傅,可能接到訂單的當下,便以極快的速度,甚至不到半個小時,就能完成計算的工作。

除了模擬工作流程與計算材料,有些師傅也會繪製簡便的「設計圖」。印象中,父親有一本用了非常久的工作記事本(過期十年皮質封面的工商日誌,某保險公司的贈品),裡頭斷斷續續記錄了他畫下的設計圖,而父親飯後坐在餐桌上畫圖的畫面,我至今仍然記憶猶新。

說是「設計圖」,其實內容也非常簡潔,大概十數筆就能完成車體的外框圖,標上長寬高等大致尺寸、焊接其他細部結構的位置、附掛零件的位置等等資訊,這樣就算是一張設計圖。整個過程完全手繪、簡潔潦草,如果在繪圖過程中使用到尺,那也只是拿來畫直線,跟比例、尺寸毫不相干。

這種「設計圖」說到底也只能供師傅自己使用,父親甚至也只在對該種車體尚不熟悉或買家有特殊要求而需要自我提醒時,才會特別繪製設計圖。這類草圖,一般都不需要經過上級或有關單位審核確認,只要師傅自己可以理解,再潦草、再不精確都沒有關係,繪圖、成圖的過程自然也不必太多講究。

然而師傅的手工設計圖,在法規修改之後,便改由專職的「工程師」繪製,繪圖的工具以及圖載資訊都變得更加複雜,漸漸成為師傅做不來的工作。

IMG_6814-1sPhoto Credit: Chih-Hsuan Wu攝影。游擊文化提供

「劃地盤」

材料送到工廠之後,師傅還要根據產品尺寸和可能需要用到的機具,來規劃自己需要的工作空間和材料放置的空間。

由於拖車車體沉重龐大,就算只有外框,一旦把框架搭起來,直到完成之前可能都沒辦法再次移動;而沉重的鋼材一枝一枝地移動都需要天車輔助吊掛,因此需要預留前後左右移動的空間,還有師傅工作所需要使用的焊接機、切割機等機具,也都需要擺放的空間,所以足夠且可供機具在各師傅的工作廠之間順暢移動的空間,就會成為師傅的課題。

比如說師傅會思考這筆訂單一次要做幾台車,如果工廠中還有其他正在進行的工作,那這些訂單要交給幾位師傅同時來處理?位置要怎麼安排,才不會在工具與空間使用上跟其他車體工作發生矛盾?只做修理的車,是要放在工具使用比較不便的工廠內側角落?還是因為修車工時較短,所以放在方便進出的門口附近比較恰當?

若是只能放兩、三台車的小工廠,這方面的問題就不大,但如果是較具規模的工業公司,可能同時有六台車、六組師傅在工作,這時候彼此的溝通就很重要。尤其像我父親這樣不屬於單一工廠的「外掛」型師傅,為了讓這個階段順利進行,就算不是他長期固定的夥伴或是頻繁接觸合作的師傅,也要注意日常的人際關係。

只要溝通順暢、師傅之間培養出一定的默契,這個流程就可以瞬間完成。我目睹到的案例是,師傅從接到訂單到完成訂料,幾乎在半小時以內就可以完成了,而師傅在請辦公室的文職人員下訂材料的同時,也已經跟「左右鄰居」預約好想要的工作空間了。

我所接觸到的幾家鐵工廠,都不太有爭地盤的問題,各個師傅獨立工作、不礙到彼此,也就不太容易互相刁難。通常師傅在為自己規劃空間時,也會預留足夠的空間給他人,而要能很快判斷自己需要多少空間、要留給他人多少空間,以及規劃機具工具可以「走」的路線,就相當仰賴師傅對於各種車體製造流程的認識與理解。

說到底,車體雖然龐大,但用成人步伐來說,也是十來步的事,長寬高都有一定規格,師傅所需的工作場域,就只有整個車體結構外加一個成年男性可以蹲下、走動、頂多放置中型機具的空間而已。要造成離譜的紛爭不容易,遇到談不攏的地方,就請老闆仲裁,只要熟悉工作流程並對彼此的工作模式有所了解,工作空間的相互協調,對師傅來說,絕對不是難事。

IMG_6402sPhoto Credit: Chih-Hsuan Wu攝影。游擊文化提供

工程師與工料測量師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