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尚

《聽見生命之聲》:蝙蝠究竟是如何習得聲音的呢?母蝠也像人類會對幼蝠說「媽媽語」

文:凱倫・巴克(Karen Bakker)

傾聽蝙蝠之歌

蝙蝠究竟是聽見如何習得聲音的呢?為了揭開這個謎團,柏林自由大學(Free University of Berlin)的生命蝙蝠科學家瑪洋・克瑙雪德(Mirjam Knörnschild)每年都會前往中美洲研究大囊翼蝠(Saccopteryx bilineata),這是蝙蝠熱帶雨林中最為常見的一種蝙蝠,因為克瑙雪德有興趣的究竟是蝙蝠的社會溝通,必須實際觀察她研究的何習蝙蝠,所以選擇了這種別具特色的得聲對幼蝙蝠。比起其他蝙蝠,音的語大囊翼蝠較為容易研究有三個原因:

首先,呢母牠們的蝠也蝠說棲地穩定,因為不像許多溫帶蝙蝠一樣會遷徙,像人所以比較好進行全年研究,類會公大囊翼蝠會捍衛自身特定的媽媽棲息區域,並透過競爭的聽見擇偶行為吸引母蝠,成功吸引伴侶之後,生命也會留下來協助養育子代,蝙蝠所以研究者可以年復一年回到相同的地點,一代接一代研究同一個蝙蝠家族的成員。

第二,大囊翼蝠和其他物種相比,也特別能夠忍受人類的存在,克瑙雪德便提及:「有時還在空中笨拙學習飛行和俯衝的幼蝠,會失去控制然後直接落在我身上,可能是因為我很像某種樹幹或是看起來很安全吧,而有時母蝠就會直接飛向我,也停在我身上,然後把牠的小孩領走,帶回去棲地。蝙蝠接納了我,或者至少似乎也不在乎我出現在那裡。」

第三,大囊翼蝠和許多其他蝙蝠不同,通常是棲息在樹上,而非洞穴中,且活躍時間多為白天。棲地穩定、能忍受人類、日行性,這三類因素加起來,使得大囊翼蝠堪稱獨一無二,一年到頭都相當容易研究。

克瑙雪德發現了什麼呢?首先,大囊翼蝠一生中會表現出各種精細的聲音學習行為,幼蝠和人類很像,是透過模仿成蝠的聲音學習,剛出生的幼蝠發出的呼喚頻率和母親相符,且會從母蝠處學習特定的呼喚,這樣在母蝠回到巢穴時,便能辨認彼此。母蝠也像人類,會對幼蝠說「媽媽語」,牠們會運用幼蝠導向的特定形式聲音,透過喚起子代的注意力及鼓勵,來促進語言學習。母蝠也像人類媽媽一樣,在和幼蝠對話時會改變節奏和音調,只不過是會變得更低,而非更高。

隨著幼蝠開始飛行,也會學到群體的專屬呼喚,這是相當重要的聲響,有助於未來擇偶。公幼蝠會從父蝠那學習棲地的歌唱,甚至經歷一段「牙牙學語」的練習期,非常類似人類嬰兒和雀形目鳥類幼鳥。幼蝠會在兩到三周大時,開始發出群體歌唱的單獨音節,到了十周時,音節便能組成歌曲,某段時間內,牠們的歌曲還會比成蝠更豐富,彷彿還在練習一般。等到成為成蝠後,牠們已發展出自身棲地的獨特歌曲、專屬親近家人的呼喚、以及豐富大量的特定聲響,其中也包括個體獨有的呼喚,而與其他蝙蝠相同,這類聲響也是透過後天學習而來,並非與生俱來。

蝙蝠的歌曲就像鯨歌,也是一種文化傳遞,且會隨著時間演進。大囊翼蝠擁有兩種歌曲:用來擊退敵對公蝠的棲地歌曲,以及吸引母蝠來到公蝠棲地居住的求偶歌曲。這類歌曲非常重要,因為即將成年的母大囊翼蝠,會脫離出生的社交群體,並仰賴公蝠的棲地歌曲來挑選新的棲地。克瑙雪德已發現證據,證明公蝠會調整牠們的棲地歌曲,以反映出更強的侵略性,音調越低表示威脅越為嚴肅,同時也會為了回應越來越多的母蝠,提高日常求偶歌曲出現的頻率,以吸引異性並擊退競爭者。

隨著公幼蝠透過文化傳遞從成蝠處學會這些歌曲,歌曲結構及音調中細微的模仿錯誤與調整也會逐漸累積,這促使獨特區域性方言歌曲的崛起,這類方言就像人類的語言與殺人鯨的鯨歌,即便會在過程中持續演變,仍代表著不同的蝙蝠群體,並且會世世代代流傳下去。

克瑙雪德和其他科學家已記錄了十三種不同蝙蝠的歌曲,而且很有可能還存在更多。許多蝙蝠都相當吵鬧,且蝙蝠佔地球上所有哺乳類約四分之一。就跟雀形目鳥類一樣,多數蝙蝠歌手為公蝠,歌唱是為了保衛棲地及追求異性,特別是在一夫多妻制的社會中,公蝠會追求不只一隻母蝠,並與其交配。

雖然我們對於大多只發生在超音波範圍內的蝙蝠之歌所知相對不多,科學家已經發現證據,證明蝙蝠歌曲的音節結構以及聲韻句法,可能跟鳥類的歌唱一樣豐富又複雜,此外,使會唱歌的鳥類擁有優勢的演化天擇壓力,在蝙蝠身上也同樣盛行。葛瑞芬初次在哈佛大學地下室進行實驗的將近百年之後,他的假設也終於被證明,蝙蝠的聲響遠遠超出一連串令人佩服的導航工具,牠們透過方言歌曲的社會學習,還可以在社群及世代間傳遞文化。

全新的可攜式數位錄音科技將這些驚人發現化為可能,即便早在一九六○年代就已出現蝙蝠歌唱行為觀察的記錄,這些研究卻只有錄下少數人耳能夠聽見的蝙蝠歌曲而已。史上第一幅蝙蝠超音波歌曲,而非蝙蝠回音定位的聲譜圖,直到一九九七年才發表,科學家運用蝙蝠偵測器,將家蝠的飛行歌曲錄製到Sony的Walkman隨身聽中。在田野中實際錄製蝙蝠的歌曲,則要一直到過去十年間,新一代較為便宜、輕量化、可攜式的數位錄音機出現後,才變得更為容易。

科學家目前已能在各式各樣的棲地,從樹木頂端到漆黑的洞穴深處,日夜錄製大範圍、長時間的蝙蝠聲響數據集。不到一公克的迷你蝙蝠標籤發明,也讓科學家有辦法更輕鬆追蹤蝙蝠,並結合位置及聲學數據,深入理解特定聲響和行為間的關聯。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