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

「網路評價」是創造與毀滅的雙面刃,我們該怎麼從惡意的深淵泥淖中脫身?

文:妙哉心理師

最近在新聞媒體中,網路看到一些「歧視玩笑」、評價「1星負評」、創造從惡「人設崩壞」的與毀意報導,自己身為心理師環境中的雙面深淵身一份子,實在心有戚戚焉。刃們

在網路資訊發達、該麼社交軟體豐富的泥淖現代,媒體塑造出一個個外型、中脫內涵俱佳的網路完美人類,讓大眾花時間心力去學習創造更美好的評價自己,努力活成大家喜歡的創造從惡樣子,以避免遭受言語批評內心受創。與毀意因此「評價」漸漸成為一種力量,雙面深淵身成為創造與毀滅的刃們雙面刃。

在15年的助人工作領域歲月中,協助過不少辛苦的個案,明明很想改變,但是卻莫名其妙地陷在過去埋藏在深處傷痕中,不斷地進進出出。

這些痛苦的情緒漩渦,有時候連自己都不清楚怎麼來的,等到解開層層鎖鏈打開心中的盒子後,發現大部分的苦痛,沒有那麼沉重深刻,而是一道道小創傷累積而成的,這些小創傷通常來自家人、師長、友伴的惡意批評與中傷。

日本精神科醫師水島廣子,在2019年的著作《那些傷人的話都不是真的》提到,人之所以痛苦難受,在於我們背負太多評價造成的「小創傷」。

若要治療小創傷、擺脫在意「他人眼光」的自己,我們首先得遠離那些喜歡評價我們的人,重新定義自己與朋友的關係,找到真正可以信賴的知心好友。但很遺憾的,人可以選擇朋友,但無法選擇家人、師長與上司,在升學主義、成功主義掛帥的環境中,被評價似乎難以避免。

依達爾文的物種原始理論,人類生存在強欺弱、眾暴寡的叢林法則中。現代資訊發達民智大開,人們多半有概念,知道每個人都擁有只有自己才知道的背景和過去,不應無視這些狀況,強制將自己的標準套用在他人身上。

也知道評價是一時的、主觀的、可以修正的;就算不能修正,也知道自己擁有拒絕的自由,可以請對方停止。但在不良的人際環境下,生活中充滿了批評比較,心中都是被人強制灌輸的觀念。在心裡的痛苦與創傷不斷增加下,就很難體會這樣的想法,進而在生活中去尊重別人。

負面的言語與評價是很傷人的,為了不被傷害,因而變得很在意,然後越來越痛苦。那我們要如何擺脫這些惡意言語對自己的影響?首先要理解這些言語的起源是什麼。

基督教教義中,七原罪第一項是「傲慢」,如同聖經上論述「從人裡面出來的,那才能污穢人」。而在心理學上,「個性傲慢」是人自我中心的表現,研究中最普遍存在的認知偏誤就是「優越幻覺」(superiority illusion):相信自己比別人優秀,大腦會利用自我讚賞機制來保護自尊。

這在兒青時期的友伴互動中常發生,但如果缺乏伴隨著個人努力產生的真實驕傲,就會轉變用言語行為去批評、貶抑、羞辱他人,來分出社會位階的高低強弱。

面對個性傲慢者的貶抑羞辱,我們應盡量保持心平氣和並適時挺身發言,就算無法解釋或澄清,也要向對方表示出自己的優點長項,讓他知道人有缺點就有優點。

記得,對方是純粹為了自我滿足而去羞辱他人,並且在這種羞辱中感受到自己高人一等而獲得快樂。所以一定要讓他知道自己跟他是對等的,要保護住自尊心。

在個性傲慢的貶抑羞辱不斷地發展下,就會形成「觀念偏見」。偏見的形成並不是非理性的,耶魯大學心理學教授Paul Bloom的研究發現,人自嬰兒時已開始就懂得從他人行為分辨好壞、區分你我,經由經驗累積、理性分析、歸納事物而形成的刻板印象,來決定自己對人的立場。

這是一種人格發展模式,而且這種偏見會漸漸擴展到同性質的人身上,人們不自覺就被自身的偏見所影響,用這些刻板的想法節省腦力,形成心理捷徑以便更快速地處理資訊,進而不斷地強化這些偏見。

當對方出現性別、種族、宗教、社經地位等等偏見話語時,可以提出例外的狀況,讓他對自己的認知產生懷疑而去思考。偏見是學習而來,可以用學習的方式去改變。但我們也知道要人改變認知不容易,有偏見的人會拼命維護自己的偏見,即使事實證明他錯了,也會拒絕與該偏見相反的證據。所以我們面對偏見要有耐心,要不斷地提出例外問句,也可以適時的讓長輩加入偏見的討論。

當觀念偏見在群體中發酵,就會出現明顯的「言語歧視」。歧視語言是基於偏見產生的行為,出於貶低、嘲諷、歧視或侮辱等目的,對偏見者所使用的俚語、俗語和髒話。

言語歧視一般發生在兩個群體之間,一般而言使用歧視言語是被認為是失禮且不可取的,因為會激化矛盾與衝突。但歧視方由於擔憂自己的利益、地位、權力或文化等方面被另一方威脅或挑戰,進而對被歧視方散播醜化、中傷等言論或行為。

言語歧視實際上是歧視方在尋找一個莫須有或說不出口的理由,讓不合理、不合法、不公平或不正義的事情維持下去,達到維護自身利益的目的。

言語歧視類似於言語霸凌,不同之處在於是針對一群有相同特質的人,而不是針對一個人。因此面對言語歧視,最好的方法就是結交同性質或認同自己的友伴,建立同溫層保護自己,彼此支持並試著讓自己與友伴成為「關鍵少數」來影響群體,慢慢淡化言語歧視的氛圍。當歧視方發現言語歧視沒有辦法損害對方的利益,甚至可能被反擊而損害到自己,汙名化的有色眼光就會慢慢變淡。

當歧視語言持續地被放任,在群體內被認為是理所當然時,就會接著出現「關係排擠」。被排擠邊緣化的人,會漸漸被剝奪原本該享有的資源,喪失發言的權利、不對等的資訊取得、阻隔參與活動機會、甚至受到故意無視的冷暴力對待。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