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

最強泰王納黎萱,與最後的戰象決鬥(下):火器傳入後破壞了公平性,也導致戰象決鬥的沒落

  • 最強泰王納黎萱,最強最後致戰與最後的泰王戰象決鬥(上):與緬甸王儲對決的儂薩萊之戰,各國文獻竟有10種版本

2. 占星家的納黎版本

另一部占星家寫作於1690年代的泰文編年史則提到交戰當時並非吉日良辰,納黎萱的萱與象決象決右腕因此受了輕傷;然而緬軍主帥身上也有惡兆降臨,驅象前進時頭上戰笠竟爾脫落,戰鬥下鬥隨後他也身死象背之上。火器後破壞整個記述中完全沒提到雙方的傳入決鬥。

3. 泰國貴族的平性版本

在另一份1767年泰國貴族以緬文寫下的文獻中,則說道兩軍第一輪交鋒後不分勝負,也導於是沒落雙方約定象戰決勝。戰前納黎萱發現緬軍主帥竟然帶了火器(原文中這是最強最後致戰一個意味不明的詞setpali,Barend Jan Terwiel推測這是泰王指的歐洲火器。),納黎質問道公平決鬥,萱與象決象決怎麼耍小動作還帶槍?緬甸王儲回說槍只是戰鬥下鬥帶著,沒有說要用。

雙方所乘公象都處在兇猛的發情期,但敵方的戰象更高大,納黎萱的座象則屢策屢退不敢上前;緬甸王儲仗勢揮舞著長柄大劍直取納黎萱,後者騰挪躲閃,頭盔還是被一劍削去兩指寬。

納黎萱的座象直被逼到山岡下,卻開始死戰反撲,象牙竟把對方來象戳中,納黎萱則長柄劍全速一揮,象背上斬殺緬甸王儲。主帥一死,緬軍大隊陣腳動搖,納黎萱卻說道公平決鬥,勝負已定,允許敵軍安然退去,也不抓戰俘。

4. 緬甸史家的版本

而緬甸史家吳卡拉(U Kala)的記述又與泰文的紀錄大相逕庭。緬軍事先在戰前準備好了發情的戰象,不過荷爾蒙過盛的公象很難制御,為防萬一蒙住了牠的雙眼,以免見了公象不受控制地發怒暴走。

兩軍陣前零星交鋒,緬軍將領發現納黎萱離王儲太近,趕忙將遮眼布去掉應戰;這頭發情公象認準卻認錯了情敵,沒頭沒腦撞向緬甸王儲的座象。納黎萱見機不可失,急急上前來掏槍就是一發;王儲身後的御象人接住王儲扶正端坐,納黎萱以為火器沒奏效,又被緬軍大隊驅離,悻悻然離去,全軍撤回阿瑜陀耶。實則這一槍是致命傷,王儲隨後殞命,緬軍也跟著撤回。緬甸人的說法完全沒提到決鬥這回事。

Birmanie_2__battle_betwenn_Burmese_and_SPhoto Credit: Victorcouto @ CC0
描繪納黎萱與緬甸王儲戰象決鬥的作品

5. 佛蘭芒人(比利時)的版本

除了上述泰、緬自說自道的文獻外,當時來到東南亞的西方人也留下了相關記載;特別貼近現場的是佛蘭芒人庫特(Jacques de Coutre)以西班牙文留下的紀錄,他在該役之後兩年(1595)造訪阿瑜陀耶,其東南亞遊記則早在1640年出版。

根據他的記述,納黎萱性格異常殘酷,經常因為一點小事就將人處死,甚至活活燒死自己手足兄弟。儂薩萊之戰後他把800人丟進火堆中處決,理由是納黎萱當時身陷重圍,這800人卻見死不救。

庫特接著說道緬甸王儲在戰役中手臂受了槍傷,但並非死於火器,而是在撤軍回程途中被長矛刺穿喉嚨而亡。葡萄牙文獻也提到納黎萱曾經將20名葡萄牙人丟入滾燙的椰子油中活炸。不過,在泰國皇室的史料中,反倒說納黎萱原本要處死15名沒有即時救駕的軍官,但在高僧的勸說下行刑前最後一刻將這些人赦免。

庫特的記述當然也是聽說的,但他親眼見到了為納黎萱座象舉行的葬禮,納黎萱主祭時的表現,在他眼中是傷心欲絕如喪考妣。這頭戰象因其戰功被封為「昭披耶頗洪薩」(Chaophraya Prap Hongsa),字面意思為「尊敬的緬甸征服者」(His Honourable, Conqueror of Burma)。牠應該是史上唯一曾受封「昭披耶」頭銜的動物。

6. 英國人的版本

時代稍晚一點、出版各國遊紀的英國人普查(Samuel Purchas),在1613年的出版品當中把泰緬間的象戰也順便帶上一筆交代一番,說道兩次入侵都大敗的緬軍每次回師都喪亡過半,而緬甸王儲最終被一發子彈擊殺。普查的資訊可能是從耶穌會士的信件中得來的。

7. 葡萄牙人的版本

而在1631年葡萄牙殖民地果阿(Goa)的文獻館中,為葡屬東印度著史的博卡羅(Antonio Bocarro)則寫了一篇長文述說此役。據說納黎萱事先遣人傳話,說道咱們之間來一場象戰比武,好過生靈塗炭;而愚蠢的緬甸王儲竟然不知會也不同麾下將領商討,不但當時滿口答應下來,身邊還不帶侍衛單人匹象來應戰。

雖然座下是緬甸最好的戰象,父王南達勃印歷年來東征西討倚仗該象甚力,但前來迎戰的卻是納黎萱與其他四頭戰象,納黎萱身後又有戰士500乘象翊衛,更有騎兵一萬、步卒五萬在後掠陣。

緬軍也是人多勢眾,卻眼睜睜見著王儲身犯險境不敢上前,唯恐因此得罪;緬甸王儲叫自己人讓開別礙著他,驅象上前便擊殺敵將一人。納黎萱在眾目睽睽下趕上招架,被王儲一斧子砍傷;危急之際納黎萱下令葡萄牙人開火,一發正中王儲,納黎萱乘機向前將其結果,接著揮軍直進。倉皇失措的緬軍被逐離城牆14公里遠,但泰軍已對戰果十分滿意,沒有繼續追擊。

Ekatotsarotwpamok06Photo Credit: Heinrich Damm @ CC BY 2.0
納黎萱的弟弟厄伽陀沙律,在他死後繼任成為泰王。在作者佚名的葡萄牙文版本故事,是由厄伽陀沙律在戰象決鬥中擊殺緬甸王儲

8. 作者佚名的葡萄牙文版本

在另一份出版於1603年至1621年間、作者佚名的葡萄牙文獻中,也提到緬甸王儲接受了象戰決鬥的邀約,不過約戰的人卻是納黎萱的皇弟厄伽陀沙律。厄伽陀沙律考量到敵方可是百戰之師,得避免將全軍浪擲于一戰之中,遊說道兩人單挑,年紀大的他肯定不是年輕力盛的王儲對手。這一戰雙方你來我往十分激烈,但最終厄伽陀沙律的手腕勝過緬甸王儲的蠻力,一標槍射死了對手。這是唯一一份將厄伽陀沙律當作決鬥主角的文獻。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