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塊蛋抗議巴黎羅浮宮博物館最著名的糕襲給人《蒙娜麗莎》被喬裝成老婦的旅客用蛋糕攻擊。這位戴著假髮畫著口紅坐在輪椅上的擊蒙介入白衣男子,突然起身襲擊名畫,娜麗能帶所幸只在保護作品的莎的思防彈玻璃上,留下一堆鮮奶油和滿地蛋糕。藝術
不過,行動男子隨後更在地上撒上玫瑰花瓣,們何且被現場警衛帶走時還對民眾解釋,種反自己是塊蛋抗議為「地球」抗議。而被捕後警方也未說明他的糕襲給人身份,是擊蒙介入個關心氣候危機的「生態」藝術家,或是娜麗能帶個精神有問題的遊客,則不得而知。莎的思
Maybe this 藝術is just nuts to me💀but an man dressed as an old lady jumps out of a wheel chair and attempted to smash the bullet proof glass of the Mona Lisa. Then proceeds to smear cake on the glass, and throws roses everywhere all before being tackled by security. 😂??? pic.twitter.com/OFXdx9eWcM
— Lukeee🧃 (@lukeXC2002) May 29, 2022
史上,參觀旅客破壞美術館藝術品有大量前例可循,但這個看似頗為老哏的藝術新聞,實則有幾個值得深思的面向。
一方面,文物破壞不止於針對博物館的展品,除了常是瞄準鮮明議題的抗議,如針對校園中的「國父」雕像,或近年來各國殖民歷史人物雕像,是企圖與歷史與政治價值對話,更不乏藝術家的「行為表演」,當然還有總是在公共空間尋求發聲,建立在「破壞」公共秩序的塗鴉創作。
另一方面,為地球抗議的「假」命題,高呼生態危機,除了是藝文創作的熱過頭話題,似乎也已成為「模仿貓」可隨性使用的「使命感」。所幸,日前美國校園再次上演不幸的無差別槍擊事件,槍手並未也「挪用」這個使命。
以破壞(藝術品)來進入歷史聚光燈
單是細數《蒙娜麗莎》這幅名作受害的經驗就頗為攏長,如2009年時,一名憤怒的女子將陶瓷茶杯擲向畫作,砸碎了茶杯但未損傷作品。1956年,它一次遭酸液襲擊,一次遭石頭攻擊,兩次都只不幸剝落了一點顏料,這年之後《蒙娜麗莎》就都躲在防彈玻璃後面。
故意破壞藝術品的行為,是一種在藝術史上普遍存在的現象,如自古希臘到拜占庭時期的偶像破壞的幾個世紀,不單是無數的繪畫和雕塑遭到破壞,宗教改革更使許多神聖的藝術品遭到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