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

《好好去感受》:為什麼我們對朋友去世無所適從,卻又自認知道喪親之痛的進退依據?

文:里昂.溫德沙依德(Leon Windscheid)

你看,好好哀悼是去感去世卻又喪親者唯一的慰藉。——羅伯特.哈默林(Robert Hamerling)

張女士難以置信地將視線游移徘徊在公園裡的受為什麼適從喪親山丘和樹木間。「妳在哪?」她在一片寂靜中小心地問道。們對突然,朋友一位小女孩從木頭堆後方跑出來,自認知道之痛雙眼閃閃發亮,退依喊道:「媽媽,好好妳去哪裡了?妳想我嗎?」張女士不禁潸然淚下,去感去世卻又雖然已多年未見到女兒,受為什麼適從喪親但是們對她一眼就認出這個穿著自己最喜歡的紫色連身裙的小女孩。

「媽媽也想妳,朋友我的自認知道之痛娜妍。」張女士蹲下身,退依伸出雙臂想要輕撫女兒的好好頭,就在這一瞬間,公園、風景和娜妍彷彿被突然施了魔法般消失了。張女士蹲在電視攝影棚的綠幕前哭泣,她戴著虛擬實境眼鏡以及布滿纜線和感應器的手套。我們回到了現實世界,在這個世界裡,娜妍已在三年前因血癌過世。

韓國文化廣播公司MBC為了拍攝紀錄片《遇見你》(Meeting You),動員一整個團隊以數位複製的形式「讓娜妍復活」。電腦裡的女孩是依據她母親細膩的描述建構而出的,成果十分逼真,令人感到驚訝。女孩的頭髮隨風飄揚,裙子的皺褶與動作完美同步。

透過觸感手套,張女士在觸摸她的數位女兒時還會感覺到阻力。她們在公園裡跑來跑去,如舊日那般玩耍,同時幫娜妍慶生。最後,活潑的娜妍笑著送給媽媽一朵白花,並且平靜地對她說:「媽媽,妳看,我不痛了。」然後躺在草坪上,安詳地睡著了。她的媽媽再度淚流滿面。

二○二○年初時張女士的故事轟動全球,已在網路上被評論上萬次。許多人無條件贊同她處理哀悼的方式,然而也有質疑之聲。有些人警告這種團聚對母親而言只有傷害,甚至有可能會導致她罹患憂鬱症。還有些人建議,張女士應該釋懷,以修補內心的損失。

一位母親與死去的孩子重逢——這種經歷令人感到傷悲,但許多人似乎同時對此有自己的看法。對於有些人而言,將哀悼轉移到程式編寫的電腦世界裡,似乎對死者不敬。有些人認為哀悼是非常私密的事情,不應在電視上與大眾分享。

張女士的故事和眾人的反應表明,我們的社會似乎對於如何應對喪親之痛有既定看法。幾年前我也經歷過。我的拜把兄弟喬納森短時間內相繼失去姊姊和父親,不久之後我們就又開始去跑趴、露營還有夜泳。我既沒看見喬納森哭泣,也不覺得他有任何悲傷。喬納森和他們兩人的關係十分親近,所以我當時對於他似乎毫無悲慟感到十分錯愕,與我想像中痛失親人的反應非常不同。

當我們的摯愛逝世時,終日啜泣、離群索居似乎再正常不過。所以我以為他會睜著哭紅的雙眼、臥床不起,謝絕出門與各式聚會才對。那時的我不想理解喬納森或是問他真實的狀況,倒是暗自慶幸他的生活似乎一切正常。

我們處理哀悼的方式往往生硬,尤其會特別迴避這部分的情感世界。光是想像警察上門通知父親出車禍、朋友滑雪意外喪命或是小孩有個三長兩短等場景,就讓人難以承受。但同一時間,我們對於喪親之痛後該有的行為舉止卻有著驚人的清晰想法。何以如此?為什麼我們幾乎不願思考哀悼這個議題,卻自認知道喪親者的進退依據?哀悼的方式有對錯之分嗎?

在許久以前,死亡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歐洲在二十世紀初仍受瘟疫與戰爭肆虐,生活困頓,醫療資源匱乏。人們會死於盲腸炎,會從簡陋的鷹架摔落或是產後休養時喪失生命。十八世紀時,歐洲的父母平均會失去三到四個小孩。

因此,人們從小就必須不斷面臨不同的死亡面向。失去親人的痛楚可能如今日般強烈,但含義不同,它比較不會被視為個人悲劇。再加上,他們往往有某種虔誠的宗教信仰,並且相信死後的世界通常會更美好。而各種儀式也予以他們力量。

二○二○年初,人們在伊拉克北部沙尼達爾洞穴(Shanidar-Höhle)深處的挖掘過程中,發現了早期哀悼儀式的證據。挖掘人員在地底發現一具七萬年前的尼安德塔人骸骨,並將其命名為Shanidar Z。當時Shanidar Z一定對某人意義重大,所以才被安排了葬禮。

我們之所以知道這一點,是因為這位尼安德塔人被發現時,頭朝左側仰躺著,頭部下方墊著一塊三角形的石頭,同時一隻手放在頭上,而右手臂則置於胸前。這姿勢並非巧合,而是葬禮後的結果。這類的喪葬儀式存在無數的文化中。

在古埃及,人們對死者進行防腐處理以將其保存為木乃伊,馬雅人則將死者染成紅色並用織布包裹起來。佛教徒會著白服以示哀悼,猶太信徒在喪禮結束後會在家中靜待七天,回教徒死後被直接埋葬在面向麥加的永恆之墓,基督教則規範骨灰罈以及棺槨才是最後的安息之地。

此外,基督教會以簡短的祈禱儀式向逝者告別,親友在隨後的「圓滿餐」(Leichenschmaus)時分享死者生前軼事,同時代表生活將繼續下去。在天主教教區,人們會在逝者死後六週舉行紀念靈魂的彌撒(Sechswochenamt),而新教徒則是在每年十一月的亡者主日(Ewigkeitssonntag)那天前往墓園憑弔逝者。在過去,近親們傳統上會穿黑色孝服守喪一年,並且明確規定何時允許添加灰色或白色等式樣。這代表哀悼也為外界所見。

似乎世界各地的人們都覺得,在悼念期需要藉各式儀式尋求下一步的方向。然而自啟蒙運動以來,宗教與風俗習慣在人們心中的地位逐漸失去重要性。科學的進步取代了人們對死亡的宿命論。各種日新月異的方法被用來推遲死亡,心律調節器、化學治療或幹細胞移植只是暫時逃避死亡的眾多方法之一。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