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

《解放大腦》:多工是心智韌性的天敵,有個改善技巧是「先獵象,再獵兔」

文:艾珂・海拉茲(Elke Geraerts)

使用空間,解放向多工說再見

對於空間的大腦多工的天敵配置,我們個人未必總能置喙。心智因此,韌性我們更需要投資心力,個改學習適應今日包圍我們的善技這個無垠空間。很多人都感覺到,巧先自己似乎控制不了心思和注意力的獵象去向,越來越常同時被拉往好幾個(甚至好幾十個)空間。再獵社群媒體和手機APP送來洪水般的解放資訊、意見、大腦多工的天敵事實、心智挑戰和想法,韌性好像快把我們淹沒了。個改我們的善技大腦拚命想處理所有資訊,於是開始多工。這就是問題所在。

在科學界,人無法多工是眾所周知的事實。縱使我們覺得可惜,但研究結果一致顯示,人就是無法一心多用。不要問了,男女老幼都不行。

這個事實讓一般人有點難接受,因為我們活在「一心一用」彷彿已成奢侈的年代。誰不是邊開車邊聽廣播、邊走路邊講電話、邊追劇邊傳訊息?這不是一心多用嗎?我們這麼以為。但實際上,我們的大腦從未真正在同一時刻處理多件事務。

如果我們強制大腦多工,則可能的結果有兩種。一種是大腦只處理其中一件事,把對其他事的意識關掉,例如邊走路邊講電話時以「自動駕駛」模式走路。但是,假如兩件事都需要專注,大腦就只好兩邊來回切換:我們以為自己是在追劇的同時傳訊息,但其實是傳傳訊息、再看看劇,兩邊從來都不是同時進行的。而兩件事越是相關,比方說一邊寫電子郵件、一邊和同事討論,大腦的切換速度就越慢。

雖然科學家老早就說多工是天方夜譚,我們個個卻還是執迷不悟,為自己招來許多惡果。首先,多工無法提升工作速度,只會將速度拖慢而已。研究顯示,當你在處理任務時分心(例如讀報告讀到一半,分心去回一封信),平均需要二十五分鐘才能重新回到專注的狀態。多工族的工作效率可能下降四成之多,創意也顯著較低。學者研究在電視機前讀書的青少年,發現邊讀書邊看電視,會使知識被儲存到錯誤的腦區,日後無法主動利用。多工族做事更費力,出錯率也更高,而多工還會損害記憶力、智力、甚至人際關係。邊吃東西邊做其他事情不利於健康,同時應付數件工作也會造成壓力、影響身體。

多工是心智韌性的天敵。本書第二部談到的四種資源(自制力、意識與無意識、專注、樂觀),每一種都會蒙受多工之害。多工使我們難以聚焦、無法有意識地吸收新知、失去自我控制,而且更不快樂。

多工危機的出現,很顯然與科技革命密切相關。德州大學腦健康中心(Center for Brain Health)創辦人珊德拉・查普曼(Sandra Bond Chapman)做了一項調查,詢問人們覺得自己大腦的黃金歲月是什麼時候。無論年齡,回答者一致表示是距今十年至二十年前的年代,即手機和電腦尚未接掌一切的年代。

自從一九九○年代起,我們便開始集體多工。多工行不通的證據至今已堆積如山,這不禁令人疑惑:既然都知道行不通了,幹麼還要繼續這樣做?這個謎團也已被神經科學家解開:因為我們對多工上癮了。

多工上癮涵蓋不同層面。首先,我們喜歡多工帶來的滿足感,多工讓我們覺得自己好像很有成就,至少最初是如此。較不明顯的另一點是,我們的社會相當賞識有效率的多工者,而人天生容易受到這些讚美影響。最後,我們也真的對多工產生了生理依賴。

每當我們以為「成功」做到多工,大腦的獎勵機制就會啟動並釋放多巴胺(dopamine,也就是我們的快樂激素)。充滿多巴胺會讓我們歡欣滿足,因此真心相信自己工作效率好得不得了。這會鼓勵我們繼續多工,於是下次完成時,大腦又分泌新的多巴胺,如此重複循環。多工族開始對這時的狀態上癮,不斷尋找新的刺激,以便再讓大腦釋放快樂激素。

多工必須付出昂貴的金錢、社會、人際和心理代價。但在集體成癮的效應下,多工的市場已成長到如此巨大,科技公司除了回應這種依賴,沒有第二條路走。非因偶然,時下最新的科技小工具,紛紛主打讓多工變簡單,例如能在多臺電腦間快速切換的跨平臺鍵盤,或能同時控制各種蘋果裝置的iFusion平臺。

這類小工具只是在操作方面簡化了多工。對大腦來說,它們只是形成更多障礙,更加拖累效率。最令神經科學家不安(及吃驚)的發現是,重複多工不會使人更擅長多工,反而讓人越做越差。史丹佛大學研究顯示,多工族處理複雜工作的能力不及一心一用的單工族,因為多工族較不擅長整理想法和篩選資訊。在兩件工作之間切換時,多工族的速度也比單工族慢。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人們認為多工對大腦認知功能的傷害是暫時的,但薩塞克斯大學(University of Sussex)的學者指出未必如此。他們研究多工族的大腦,結果顯示前扣帶皮質區的灰質(gray matter)密度較低。該區是主掌同理心、控制我們認知及情緒的區域。

更糟的還在後頭。相較於經歷過類比時代的人,在手機和電腦陪伴下長大的數位時代小孩,更不擅長同時處理多項任務。有個流行的說法是:「如果賈伯斯小時候有iPad,他絕對不會想發明這種玩意。」賈伯斯自己似乎也這麼想,因為他從不讓他的小孩用iPad,而且限制他們上網的時間。

希望以上內容已向讀者說明,為什麼心理空間一定要盡量以最妥當、最有效的方式運用。但具體而言該怎麼做呢?以下同樣提供了幾個可實踐的技巧。

技巧一:停止多工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