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

《蠻子、漢人與羌族》:漢代西北「羌亂」的起因,是漢人不願讓羌人種小麥

文:王明珂

漢代中國西北的蠻漢麥「羌亂」

漢代的羌人「作亂」,曾震盪整個漢代中國。人與人當時中國的羌族羌亂羌人西方州縣,數千里一片斷井頹垣,漢代人民顛沛,西北骨肉流離。因漢願讓

中國曾以軍事、蠻漢麥外交與婚姻手段成功應付北方強國匈奴,人與人但對於部落分立如一群群散兵游勇的羌族羌亂羌人羌人,卻幾乎是漢代束手無策。主要原因是西北,當時所謂的因漢願讓西羌並不是一個「國家」,也不是蠻漢麥一個「民族」,他們是人與人時聚時散的一些大小遊牧部落。

面對數百上千的羌族羌亂羌人大小羌人部落首領,要和談,中國還真不知要跟誰談判。要打仗,殺幾百個羌人部落首領,又自然生出來一大堆的大小酋長。要「和親」,更不必說,中國皇帝也沒有那麼多公主嫁給他們。

事實上,所謂的「羌亂」主要是由於中國軍隊、移民侵入湟水流域,佔領了當地土著的河谷麥田。漢代的河湟羌人,並不是純粹的遊牧人群。他們一面在河谷種麥,一面在附近山中放牧。自然漢人入侵河谷,嚴重破壞了他們的生計。所謂「作亂」,起初只是羌人要求中國准許他們在河谷空地沒有漢人開墾的地方種麥而已。這麼一個謙卑的要求,卻招來中國軍隊對他們的清勦。

漢代中國對付青海羌人的一個策略是,在湟水流域長期駐軍屯田,並將降服的羌人遷移到陝西、甘肅的中國邊境以便管轄。順便也為中國守邊,對付鮮卑、匈奴等其他民族。「羌亂」因此由中國之外患成為內亂。

由於羌人與漢人間的衝突,地方官府常偏袒漢人欺侮羌人,經常造成邊境羌人部落叛逃。中國軍隊來討伐時,又造成更多的羌人部落聯合抵抗。如此連鎖式的百年戰亂,到了漢末終於慘烈結束。一位出生在西方戰區的中國將領段熲,採取新的手段對付羌人——對敵人窮追不捨,然後包圍、屠殺。幾年之間,他的部隊殺了六、七萬的羌人。

段熲的部隊之所以能夠如此「堅毅」作戰,因為這部隊的主力軍也是羌人。看來當時羌人各部落人群間,並沒有多少同胞愛。我們也別忘了,東漢時出身西方邊疆郡縣的中國將領如段熲、董卓等人,他們的祖先在兩百年前還被中原的人稱為「羌」或「氐羌」。

段熲、董卓等人生長的地方,當時仍被中原的人認為是華戎雜處之域。或許為了要證明自己是道道地地的「中國人」,他們比其他將領更仇視羌人。

魏晉南北朝時,居住在渭水流域的羌人和漢人沒有多大區別。他們種田,信佛教,說陝西當地的話。到了唐代,關中地區還有少數的「羌村」,後來也逐漸消失了。羌人都成了陝西的漢人。

青海河湟地區的羌人,在南北朝至唐代成為黨項羌的一部分。他們則仍在河谷種麥,在高山上放牧。因此兩百年的「羌亂」,除了死傷數百萬計的漢人與羌人,以及使一些羌人成為漢人之外,只是白忙一場;漢人與羌人的地理與生態邊界並沒有改變。

研究藏族歷史的學者認為,唐代以後由於吐蕃曾長期統治,青海東部的湟水與黃河上游各羌人部落逐漸成為藏族的一部分。至於吐蕃的由來,有些學者認為西藏內地的人都是羌人,所以吐蕃自然也是羌人。有些認為,漢代青海的羌人在中國軍事壓力下,曾大規模長程遷徙;西遷的發羌、唐旄等羌人部落,後來成為藏族先民的一部分。

還有些羌人向西北遷到新疆,這就是天山南麓的「婼羌」。依中國文獻記載,更多的羌人向西南遷徙,成為四川西部岷江流域至雲南地區的羌人。也就是說,到了西元五世紀時,整個青藏高原的北緣、東緣都被羌人盤據了。至於這麼大範圍的「羌人」,是不是講一樣的話,穿戴差不多的服飾,有同樣的體質特徵,信同樣的宗教,或是否知道自己是「羌人」,我們就不得而知了。

相關書摘 ▶《蠻子、漢人與羌族》:在四川西部邊緣,漢族、羌族與藏族都說「我祖先是從湖廣來的漢人」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蠻子、漢人與羌族(三版)》,三民書局出版

作者:王明珂

  • momo網路書店
  •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我是爾瑪,你是漢人,他是蠻子
但最後我們全變成了「羌族」
知名學者王明珂深入四川西部的羌族村落
看一面面誠實的鏡子如何反照「羌族」的民族建構

由於歷史上中國與吐蕃的東西爭鋒,夾在中間的川西岷江上游,在二十世紀初成為漢、藏的邊緣。在這高山深谷中世代生息的住民都有三種身份:他們自稱「爾瑪」,但被上游的村寨人群稱作「漢人」、被下游的人們稱作「蠻子」。

本書描述近百年來,在中、西學者的「學術研究」之下,在國家的民族政策與民族識別下,許多蠻子、爾瑪與漢人成為羌族的過程;以及在羌族認同下,人們如何重塑本族歷史或神話、界定共同母語、建構本土文化。

然而,羌族並不是一個奇風異俗的民族;他們只是一面誠實的鏡子,映照著我們所熟悉、信賴的「族群認同」與「歷史」的建構過程,以及此一過程中的荒謬與想像。歷史不只是過去發生的事,我們生活在歷史之中;人類學者所描述的土著文化,不只存在於千里外的山之巔、海之涯,我們也生活在土著文化之中。

立體書封_《蠻子、漢人與羌族》(三民書局)Photo Credit: 三民書局

責任編輯:羅元祺
核稿編輯:翁世航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