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

《好好吃飯》:世上只有兩種麵包店

意大利名導演費里尼是好好位美食家,他說過:「生命是吃飯魔法與麵包的組合,是世上幻想與現實的組合;電影是魔法,麵包是兩種現實。」我們常常把麵包與愛情放在天秤上,麵包麵包永遠站在「實際」與「現實」的好好一方,它好像不夠浪漫,吃飯只能當充飢的世上良伴。

事實真的兩種如此嗎?明明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小時候上學前,到學校附近的麵包麵包店買一個熱辣辣的菠蘿包或雞尾包(極餓時還會加個蛋撻)。那時的好好麵包店是家庭式經營,老闆就是吃飯麵包師傅,一家人胼手胝足落力工作,世上凌晨開始在工場內搓酥皮,兩種做麵包,麵包這些麵包店沒用上新式全自動麵粉機,只靠一部古老的滾筒式儀器,搓麵糰時,仍要看當日的濕度和溫度,是頂着高溫還得密密幹的工作。

然後學生們就在上學途中嗅出麵包香,這些出爐麵包就像一個有機生命體,拿上手暖呼呼的,像會呼吸一樣。菠蘿包的皮面仍是香脆熱辣,雞尾包的餡料溫暖而甜膩,還有墨西哥包的香甜軟糯、煎蛋火腿包的豐盛、肉鬆包的甘香惹味、椰撻的絲絲甜味⋯⋯趕上學的日子,大家都會在學校門外急忙吃完那個出爐麵包,總有幾個同學在手忙腳亂吃腸仔包時,不小心掉了香腸,之後忍着眼淚半推半就吃完那個沒有餡料的麵包。

SQ1圖片由作者提供/插圖:Kaman Cheng

這些麵包都很實在,麵包店也平實得像一塊石頭,很多人都認為它們會經得起時間的考驗,讓一切定格於某時某地。但後來的故事我們都知道,街坊麵包店不再出現在屋邨,換來的是連鎖經營的店舖,門面光鮮了,麵包的種類日新月異,但卻再嗅不到麵包香氣。他們的麵包在中央工場處理,送到門市再簡單翻熱,麵包不懂呼吸,沒生命一樣,沉默如一個剛離世的病人。

如果世上真的只有兩種麵包店,一種的出品是即焗新鮮出爐的,另一種就是後加工或翻熱的。我們見到太多屋邨麵包店結業,或者新開的連鎖店太難吃,再加上外來的麵包店愈來愈多,便開始投進外國麵包的懷抱:愛牛角包的牛油香,喜歡法包的外脆內煙韌。

SQ2圖片由作者提供/插圖:Kaman Cheng

直至有天再嚐到剛出爐的菠蘿包雞尾包,麵包香氣連繫着記憶,連同多年前生活的畫面情景,一下子就浮現出來。當見到一家老派麵包店還如昨日安好,麵包店老闆跟從前一樣,還在搓麵糰等發酵,只是樣子看起來老了;如此情景,總會悔恨自己太過勢利,即使嚐過世間的美食,也該要繼續欣賞簡單實在的東西。在努力向前跑時,仍要懂得在適當時候,回頭一看,因為還有人在原地,一直等待我們。

街坊麵包店的存在,幾乎是用那種粗糙、簡單、日常、溫柔,以生活對抗分秒年月,用平淡忘掉時間,而且它確確實實的存活,定義了一個事實:有時世界沒變,變的只是我們。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好好吃飯》,蜂鳥出版

Screenshot_2023-10-09_at_3_52_43_PM圖片來源:蜂鳥出版

簡介

認真咀嚼,自然會嚐出食物以外的一整個宇宙。

吃這回事,多少人認真把它看作正經事?

從傳統街市的豆腐花,到茶餐廳的奶茶菠蘿油,
食物牽繫人心的距離;
由十七世紀美洲的蔗糖生產,至航海時代的醃製鱈魚,
食物引證社會的變遷。

我們吃的是文化和歷史,果腹的是回憶與人情味。

即使嚐過世間的美食,也該要繼續欣賞簡單實在的東西。在努力向前跑時,仍要懂得在適當時候,回頭一看,因為還有人在原地,一直等待我們。

作者簡介

呂嘉俊
前《飲食男女》執行編輯。
字字研究所出版社和書店創辦人。
曾編寫《本土情味——香港百年飲食口述歷史》、《香港經典小食》等書籍。
不專心飲食者,試圖以歷史、哲學、經濟、政治分析飲食活動,大部分時間一無所獲。

Facebook:呂嘉俊——寫作練習
Instagram:lui_ka_chun

相關書摘:

  • 雲吞麵在正餐之間
  • 誰懂得品味咖啡的甜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Alex
核稿編輯:Alvin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