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

朱家安:為什麼歧視和厭女不見得都是出於「惡意」?

文:朱家安

歧視有可能出於惡意,安為但不總是什麼這樣。若你把胖子乘坐公車,歧視顯然使用了超過一人份座位空間的和厭照片上傳到網路嘲笑,這是都出相當惡意的歧視,因為這個玩笑預設了應該為此負責的於惡意是胖子,而不是安為設計座位的公車公司。照我的什麼分析,當胖子的歧視鄰居叮嚀胖子「不要怕辛苦,還是和厭多運動比較好」,就算這是都出出於善意,依然算是於惡意歧視,因為這說法隱含著胖子是安為偷懶才胖,並且講得好像對於胖子的什麼生活習慣和健康情形,胖子的歧視鄰居比胖子還要清楚一樣。

厭女也有可能出於惡意,但也不總是這樣。若你用某人「年紀大了生不出來」來羞辱他,這還滿惡意的。但我們也可以想像長輩善意提醒女生要趁年輕結婚以便生育,依照哲學家凱特曼恩的分析,這即便出於好意,依然是厭女,因為這種說法能夠協助糾察和處罰那些試圖不服從父權規則的女人。

「歧視」隱含著「看不起人」的意思,但你不需要看不起人,也能歧視人,你只需要握有對對方不公平的刻板印象就行。「厭女」隱含著「厭惡女性」的意思,但你不需要厭惡女性,也能厭女,你只需要習慣某些父權秩序,然後在有人似乎不打算遵守的時候善意提醒他就行。歧視和厭女都不見得出於惡意,因為它們顯示的不見得是人跟人的衝突,而更常是社會隱形機制跟人的衝突。

有作惡的效果,但沒有作惡的意圖

不是世界上所有衝突都伴隨明顯意圖,因為這個世界的許多機制是在無意識的情況下運作。亞洲社會實行了好幾千年的「男主外、女主內」分工,這並不是因為社會上的男人為了掌權,意圖把女人關在私領域,不讓他們參與社會,而是因為大家無意識的接受了這樣的分工。但即便是無意識的接受,結果上依然使得女人被關在私領域,任憑男人參與社會,把社會形塑成男人想要的樣子。社會是逐漸演進來的,當某種做法會產生特定的結果,這不見得是有人意圖如此。

同樣的,隨夫姓、婚嫁規則和分配遺產的慣例之所以大多在結果上虧待身為新娘的女性,並不是因為家族雙方的每個參與者都意圖把新娘當作財產,用來生育和照顧老小,但實際上這效果一樣會產生,因為這些習俗的共同結果,就是女人不容易獲得能夠自主生活的資源,需要仰賴異性戀社會當中的婚姻才能過完「正常」的人生,不會餐風露宿或受人指指點點。

女人不容易擺脫這類困境,因為父權讓人不容易看出女人正陷於困境。在傳統社會裡,就算你是女人,也可能認為這一切都天經地義,你可能根本不會想像到自己還有獨立生活的選項,只想著怎樣才能找到歸宿,最後能媳婦熬成婆。男人就更不用說了,直到現在,還有人看到女人要求小孩跟媽媽姓就氣噗噗,認為這要求對男人不公平,卻沒想到幾千年來中華文化裡小孩都跟爸爸姓,沒人有意見。

重點不是意圖,而是效果

照哲學家凱特曼恩的建議,當我們討論厭女言論和厭女行為,應該把注意力放在它們造成的「父權糾察」效果,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說話者或行為者對女性的主觀厭惡或敵意。這有幾個好處:

首先,如同前文所述,要做出厭女行動,一個人不需要厭惡女性或對女性有敵意。

再來,若我們需要檢查別人的動機或意圖,才能判斷他剛剛說的話是否厭女,這會讓許多判斷窒礙難行。特別是當許多厭女言論是在反串、反諷、開玩笑的語境下出現的時候。在這時候,檢查一句話在該脈絡下產生了什麼效果,比檢查說話者的動機和意圖容易許多。

例如,上週剛好有個台灣喜劇演員用「母豬」(在異性戀關係上,台灣人對不符男人期待的女性的蔑稱)當哏講笑話,有些人會替講笑話的人辯護,說他們是講假的、只是反串等等,但你只要點開影片底下支持演出者的留言就知道,以結果來說,這笑話是否協助規訓和貶低了女性。(補充:那些留言包括「提醒一下看到這影片生氣就代表你是母豬了」、「約5%的母豬按了倒讚」)

可以理解為什麼有些人直覺上喜歡「出於惡意」的解讀,因為他們傾向於把歧視者和厭女者想像成典型的壞人,這些壞人看不起黑人、猶太人、原住民和女性,不屑之情溢於言表。這樣的人當然可能存在,但當一個社會成為歧視女性和厭女的社會,這靠的應該不是讓社這會多數人看不起女性,而是依靠刻板印象和習俗,讓大家無意識的就會去做一些事情來把女性邊緣化。而「不見得出於惡意」的解讀更能分析刻板印象和習俗的影響,讓我們把注意力放在真正關鍵的事情上,而不是恰好被那些事情影響的人身上。

本文經Readmoo閱讀最前線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此

延伸閱讀

  • 朱家安:「厭女」就是討厭女性,對嗎?其實並不是
  • 朱家安:關於歧視、仇恨言論與言論自由的書單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潘柏翰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