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尚

德國教育沒有「少一分打一下」,教出來的孩子會比台灣差嗎?

德國100年前也是德國打下少一分打一下

坐在餐桌對面剛過81歲生日的德國婆婆芭芭拉,憶起往事時說:「小時候我媽媽跟我說,教育教出他們學校老師會給學生打手心,沒有嗎少一分的少分話,女生打一個手心,孩會男生打一棍屁股。比台因為這樣,灣差女生反而羨慕起男生,德國打下主要是教育教出打屁股從外表看不出來,女生打手心回家,沒有嗎手一伸出來就會被家長發現,少分還會討來責罵或是孩會被處罰不能吃飯,根本是比台雙重懲罰。」

她說的灣差是100年前的事,因為81歲的德國打下她從未經歷過在學校吃藤條的滋味。想到小她一整個世代的我,在台灣國中時候就被藤條抽打手心的經歷,心想我跟她的媽媽差了50歲以上,忍不住接著說,這正是我國中的親身經歷,想起過去學校被打痛苦,讓我感到懼怕與不平。

雖然手心的傷痛已經不再,但是因害怕疼痛而必須唸到好成績的動機,說穿了就是避難,害怕疼痛勝過什麼對數理的理解與榮譽心,當年對考試更是恨之入骨。

記得當年我們真的是少一分打一下,德國的分數只有五個等級,再差也就打個五下,我們是100分的等級,90分就是打10下。我心中知道,不打孩童的教育理念在德國學校與家庭早已不是問題,可是在台灣還是相信不打不成器,還有所謂「愛的小手」的製品,把打孩童包裝成愛的概念。如果只有打才能教養小孩,那麼德國人教育出來的孩童多不成器嗎?

德國父母也不允許打自己小孩

婆婆回憶說,在她學生時代有個女孩惹老師生氣,當時老師情緒一上來隨即甩了她耳光。之後身為法官的女孩父親親自到學校討公道,要求老師道歉。德國在過去也是打罵的教育,對老師與家長來說,這是最方便的方式。

前東德在1949年之後就規定學校不允許打學童,反而是被視為具有民主制度的西德,一直到1973年才明文禁止校園打學童。不過,禁止家庭中父母打孩童的法律在德國一直到2000年才有。現今即使是法律早已不允許打孩童,但是家中孩童被虐待致死的案例每年仍有150例左右。

台灣以打的方式教養孩童,在一般家庭的認知都是允許的,至今也沒有法律規定不行。在台灣校園禁止打孩童的法規則是到2006年才制定。一般來說,打罵小孩在台灣來說是稀鬆平常的事,也認為是教養的手段,但是為什麼在校園被禁止而在家庭就不被禁止呢?如果在校園被打是孩童的人身被侵犯,那在家中被打怎就不是呢?

親身經歷的傳遞

一個年輕的18歲台灣學生告訴我,他過去曾被母親打過,因為過去他很皮,至今他仍相信鞭打的教育確實有它的教育意義。個人當下非常驚訝他會這麼說,因為被打的身體記憶,理當會讓他厭惡,但他卻相信鞭打的教育是有成效的,而且真心感謝父母。

許多研究也顯示,曾經受過家庭身體暴力的人,在教育小孩的時候常常會複製過去父母給他的教育模式,而不加思索地打自己小孩,並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事,這也是至今台灣父母仍不被禁止打自己小孩的原因。

所有的父母都可以解釋打的教育是教養權,同樣這也很容易造成父母在情緒高漲的情況下,一時失手或氣憤「教養」致殘或致死,台灣父母可能會問既然打小孩可以,那打到什麼程度是可以的,而又打到什麼程度才是虐待呢?

家長暗自鼓勵下的校園鞭打教育

至今台灣校園雖然不允許打學童,但是仍有多數家長贊同老師打孩童。

一個旅居德國的台灣母親,幾年前帶著她女兒回台灣就學一般小學時,她說她小孩最後無法繼續念一般小學的原因不在於語言,而是在於這位母親身為家長的價值觀與其他家長不合。

她女兒班級大多數學生家長贊同並簽字,允許老師用打的方式教育自己的小孩。身為少數不同意打小孩的她,堅持不願簽字,而成了班級學生家長中的黑名單。為了她女兒不被老師差別對待,她選擇放棄讓她女兒就讀一般小學而去讀歐洲學校。這是她回台灣對教育感到失望的地方。

暴力的社會是成人造成的。但是暴力的成人常常是有暴力的家庭而來。小孩是自己的個體,他們的人身即使是生下他們的父母都不容侵犯,這其實也是法律給予一個人最基本的保障。身為成人的我們,若不能尊重孩童的身體,這又如何教他們學會尊重自己的身體呢?

責任編輯:羅元祺
核稿編輯:翁世航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