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探索

「等你們長大我就帶你們到越南去看看」,但我都出社會了卻還沒去過媽媽的家鄉

文:洪萱禎

編按:本文為2021全國新住民及新二代圖文競賽首獎。等們帶們到越但都

記得,長大出社對「新住民」這個詞彙的南去了解是從小學開始,那時班上有不少和我一樣媽媽是會卻還沒「外籍人」的同學,「外籍媽媽、去過外籍新娘」,媽媽是等們帶們到越但都人們習慣對那些母語不是國語的已婚女性的稱謂,年幼的長大出社我,並不知道這其實是南去帶有貶低、歧視的會卻還沒字樣,只覺得媽媽來自於越南,去過所以就是媽媽外籍人士。

念小學時,等們帶們到越但都每隔一陣子,長大出社就會收到一些邀請函,南去上面總是寫著,「……敬邀新住民及其子女……,」現在想想,當時其實很討厭拿到邀請函,因為班上只會有幾個人拿到,像是特別不一樣的一群,那時學校很積極地辦一連串新住民的活動,說是為了讓外籍媽媽更能融入生活,但我總在收到邀請卡後,回家像是什麼事也沒有發生,吃完飯就寫功課,我不想要媽媽去參加活動,不想讓其他人覺得我不一樣。之後,只要舉辦家長座談會,我想都沒想都是勾不參加的選項,幸好平時表現還算優秀,老師也不太會過問,就能矇混過去。

我開始對媽媽嫁給爸爸之前的生活感到好奇,是在國中的時候,會問她住在哪個地方,那裡長什麼樣子,她總是說:「等你們長大,我就帶你們到越南去看看。」但現在我都出社會都還沒去過她的家鄉呢,周遭的人聽了都很訝異,我總是回答,反正我也不太想去呀!而我心裡很清楚,是因為經濟所以媽媽才一直無法帶我們去,這可能很難讓一般人想像,怎麼可能連機票都負擔不起呢,媽媽平時就為了要省機票錢,嫁給爸爸20多年,4、5年才回去一次,就連自己的父親去世都無法及時回去,那時候,我沒看到她在我們面前哭,媽媽是個很容易落淚的人,我忍不住問她,妳不想哭嗎?她回我,當然想阿,而我也早意料到了。

從小到大,在家中最常看到的畫面,就是爸媽爭吵的時候,小時候什麼也不懂,我和妹妹只會跟著媽媽一起哭,一邊拉著她求她不要走,長大了,我聽懂他們到底在吵什麼了,我才明白,媽媽一路走來是多麼辛苦,她是為了家裡的經濟才選擇嫁來這與他家鄉距離1710公里的陌生島嶼,雖然飛行距離只要3小時,但心的距離確實好幾萬里呀,一個人也不認識,一句話都不會講,連要結婚的對象都僅有一面之緣,就這樣勇敢的步入婚姻。

iStock-1061027406Photo Credit: iStock
本文為示意圖

剛結婚時,公婆只拿她為生孩子、照顧老公的人,她不會說國語,只能靠比手畫腳來溝通,她覺得她就像是嫁過來的傭人,其他的親戚甚至連一句大嫂都不願叫,也發現先生對自己的不誠實,讓她對這地方充滿失望,但她不能離開,她沒有地方能去,為了與在他鄉的家人,她把這些苦都吞了,孩子大了,她開始工作,存了錢,就能買機票回家了,她把每個月工作賺得錢一部分寄回家,她問我,會不會怨她,從小到大也沒能幫我付過一分學費,我說,妳怎麼會這樣想呢……。

我和爸媽的關係一直都不是很親近,我不是那種會撒嬌的女生,我愛你這三個字更是說不出口,成長過程中,有好多好多因為價值觀、想法上不同所帶來的爭吵,讓我們的距離越來越遠。媽媽雖然已經會講一口流利的國語,但其實有很多詞彙、想法的表達還是無法全然理解。

從前的我,會想盡辦法讓他們認同我,多難聽的話我都說得出口,我不願服輸,我也認為自己沒有錯,直到上了大學,離了家,看著爸媽瞬間就老了好多,我才覺得之前的一切都好沒意義,就算和他們之間還是有很多差異,甚至有不能說的秘密,好像都沒關係了,我不會再用盡一切掙扎想要奢求他們能真正的理解我,而是換我去理解他們,妳會發現,一切好像都合理了,對或錯也不重要了。常常會覺得我好不幸,我和別人不一樣,我也需要比別人更努力才能得到想要的東西,但現在,我認為自己也沒什麼不同,我的爸媽比其他人都愛我,我會大聲說我的媽媽是越南人。

延伸閱讀:

  • 我是在娛樂漁船工作的漁工,如果有台灣人跟我講印尼話,我會驚喜又開心
  • 台灣第一位新住民立委林麗蟬:曾靠連續劇練中文,來台後耕耘地方並投身政壇
  • 一位新住民社工的觀察:仍在沼澤中求生存的新住民,遠多於螢光幕上被報導的勵志故事

本文獲《HELLO VIETNAM越南你好》授權刊登,原文請見:人海中,我是與眾不同的

責任編輯:吳象元
核稿編輯:杜晉軒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