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要敢让年轻人“挑大梁”
日前,挑大梁2024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全体大会在温州举行,科技峰会的创新年度议题是“青年创新塑造新质生产力”。也许有人会问,敢让年轻人真能担起塑造新质生产力的年轻大任吗?答案是“能”,而且正当其时。挑大梁
在科技领域,科技年轻人“挑大梁”、创新成大事的敢让典范数不胜数。1958年,年轻年仅34岁的挑大梁邓稼先成为我国原子弹理论研究负责人。1961年,科技35岁的创新于敏受命攻关氢弹理论。“人民科学家”王小谟在担任国产第一部三坐标雷达总设计师时只有34岁。敢让我国爆炸力学的年轻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郑哲敏,在开始攻关爆炸成型技术时,也仅有36岁。现在,“嫦娥”“神舟”“北斗”等航天团队,平均年龄都只有30多岁。
不仅是我国,其他国家也有很多类似的案例。2024年诺贝尔化学奖的三位得主就是典型代表:1998年,大卫·贝克推出“罗塞塔”蛋白质结构预测软件时年仅36岁;2010年,戴米斯·哈萨比斯创立“深度思维”公司时只有34岁;2020年,约翰·江珀领衔研制出“阿尔法折叠2”蛋白质结构预测模型时也只有35岁。
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是一项需要付出艰辛努力的创造性劳动。年轻人由于精力充沛、思维活跃,往往能够应对“急难险重”任务的挑战,也更容易取得“灵光一现”的突破。而且,年轻人更乐于拥抱和接受前沿科技理念、科研方法,在关键技术攻关中具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比如,在当今智能化时代成长的青年科研工作者,更热衷于使用人工智能解决传统技术难题。
让年轻科研人员“挑大梁”,也是科技事业后继有人的需要。在科研团队中,我们既要有能够担当“定海神针”的老专家,也要有勇于“冲锋陷阵”的年轻人。老专家反映了今天的厚度,年轻人则决定着未来的高度。只有让一茬茬年轻人在科研一线经风雨、受磨砺,才能为国家科技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后备军”。
让年轻人在科技创新中“挑大梁”,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规律,在技术攻关中敢于给他们压担子,并对他们可能遭遇的失败给予一定的宽容度。要优化创新生态,倡导唯才是举,把优秀年轻科技人才及时发现出来、尽快使用起来。老专家拥有年轻人所不具备的经验优势,要甘当铺路石和领路人,热忱帮助、引领年轻科研人员成长进步。
当然,我们倡导让年轻人“挑大梁”,并不是盲目“唯年轻是举”,而是要破除论资排辈,不拘一格降人才,让有能力解决关键问题的年轻人在关键岗位发挥关键作用。
我们坚信,在建设科技强国的新征程上,将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成为科技创新的“弄潮儿”,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青春力量。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恒大财富杜某等涉嫌犯罪人员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 意識卡住的,就放手讓「潛意識」用它的方式去完成
- 苗栗監理站股長被控霸凌 身障女員工丟飯碗
- 三大院士领衔,陈皮“天团”汇聚!一图玩转第六届新会陈皮文化节
- 现场拿证 江苏南京连锁企业食品经营许可“加速度”
- 淮王鱼 “你”是世间珍奇
- 考古盲盒卖到脱销:运气好挖到"宝" 运气差只有土
- 實聯制「+1」 未收採檢通知無法公費PCR? 陳時中回應了
- 九龙水库先期建设征地 移民搬迁工作完成
- 拿什么拯救你,我的黑眼圈?专家:对症下药才能见效
- 浙江省市场监管局公布一批问题口罩违法典型案例
- 突破性成果!我国科学家首创晶体制备新方法
- 许家印被采取强制措施!可能涉嫌多项罪名
- 京津冀农业科技“大阅兵”展现创新硬实力
- 影/北捷又出包!列車門故障未關 高速繼續開畫面曝光
- 擊沉「莫斯科號」立功 烏克蘭海軍司令晉升中將
- 零售生鲜猪肉中沙门菌污染对居民健康影响的初步定量风险评估(一)
- 西南大学开设公务员专业?技术大裂变前夜,大学应尽快适应市场丨快评
- 上海市市场监管局春节长假接收投诉举报4605件
- 「遠距工作」聽起來美好,但朝九晚五的通勤上班族在心理上、技術上準備好了嗎?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