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

陳鼓應《老子導讀及譯註》導讀:「道」這個象形文字具有特殊意涵,象徵著人從四肢落地的動物群中抬起頭來

文:陳鼓應

「道」:萬物的陳鼓從肢本原——《老子》導讀

(前略)

二、老子思想概要

1. 老子其人其書

老聃,應老意涵世人尊稱為老子(約西元前五七○年——?),導讀讀道的動一如尊稱孔丘為孔子、及譯具墨翟為墨子(「子」為先生之意)。註導這個著人中抬司馬遷說:「姓李氏,象形象徵名耳。文字物群」這是特殊漢人的說法。根據高亨先生考訂,落地來春秋二百四十年間並無「李」姓,起頭但有「老」姓。陳鼓從肢「老」、應老意涵「李」一音之轉,導讀讀道的動老子原姓老,及譯具後以音同變為李。註導這個著人中抬而「耳」、「聃」字義相近,故稱作耳。總之,「老聃」被尊稱為「老子」在先秦典籍中屢見,毋庸置疑。

老子是陳國人,後陳被楚滅,故稱楚人。「楚苦縣厲鄉」,即後來的安徽亳州府,現在隸屬於河南省鹿邑縣。老子曾為周朝史官,《史記》稱他為「周守藏室之史」;「守藏史」相當於國家圖書館館長。司馬遷說:「孔子之所嚴事者,於周則老子,……於楚,老萊子。」(《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孔子分別問學於老子與老萊子,都有著作傳世,著書篇目各不相同(「老子著書上下篇」,「老萊子亦楚人也,著書十五篇」)。可見老子和老萊子並非一人。

老子與孔子同時代,孔子生於魯襄公二十二年(西元前五五一年),老子約生於西元前五七○年左右,約比孔子年長二十歲上下。《史記》記載「孔子問禮於老子」之事,當屬史實。先秦典籍如《莊子》、《呂氏春秋》及《禮記.曾子問》等不同典籍都曾提及此事。

《呂氏春秋.當染》說:「孔子學於老聃。」老子和孔子的關係亦師亦友,在多種文獻記載中值得我們留意的有這幾點:

一、同源異流:老子與孔子同是殷周文化的繼承者與創新者。同源中的「異流」則是孔子為中國文化史上繼往開來的第一人,其「有教無類」、「誨人不倦」的精神,更使他成為教育史上的「萬世師表」。老子則是中國哲學的開創者,他所建構的「道」論,不僅發先秦諸子所未發,更成為中國古典哲學的主幹。

二、文化與哲學的對話:文化的孔子與哲學的老子進行對話,二人談論的細節雖不得而知,但從各書記載中可以窺知孔子的問題屬於文化層面(「禮」),而老子的解答則總會從文化的議題引向哲學層面(「道」)。故孔、老間的對話就是屬於文化與哲學的對話。

三、對話的開放心態:儒、道開創人首次的對話,彼此學術間的立場與觀點雖異,而對話的心態則是真摯而開放的。這和後來孟子攻擊楊、墨,以及宋明儒者為了維護道統而排斥佛、老的狹隘心態相較,真有天壤之別。故老、孔之間的對話誠為思想史上令人神往的一個開端。

老子是中國哲學的開山祖,老聃自著的《老子》是先秦哲學中最早的一本哲學著作。《史記》明確記載老子「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司馬遷這裡所說老子著書的篇目、主旨和字數,都與通行本《老子》相吻合。一九九三年,湖北荊門郭店村出土竹簡《老子》,這是繼一九七三年湖南長沙馬王堆鄉出土帛書《老子》以來,出土的年代最早的《老子》抄本,其下葬時間約在西元前四世紀末(戰國中期)。考慮到文本的撰寫和傳抄時間都要早於西元前四世紀末(戰國中期),我們說,郭店《老子》的問世有力地推翻了《老子》晚出說的謬誤。

陳楚文化圈是孕育老子思想的原鄉,中年以後他入朝任史官,長期沉浸在中原文化的核心地帶。他長於思索宇宙的奧祕及人生的哲理,在孔子到周室拜訪他時,他已是當時學術界的泰斗。隨著他那精簡而深刻的著作流傳各地,我們從先秦典籍廣泛引用《老子》書中的重要概念與文句,可以證實它成書之早與影響之廣。

如《論語.憲問》引用《老子.六十三章》的「報怨以德」說:「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其後,《墨子》引用《老子》觀念與文句約十條,《管子》引用《老子》觀念與文句多達三十一條,《莊子》引用《老子》觀念與文句多達一百二十二條,《荀子》引用《老子》觀念與文句十三條,《韓非子》引用《老子》觀念與文句達七十二條,《呂氏春秋》引用《老子》觀念與文句多達二十九條。由此可見,《老子》思想對道儒墨法各家各派影響的廣遠。

2. 老子思想概要

林語堂在他的英文著作《老子的智慧》(The Wisdom of Laotse)中說:「孔子的學說過於崇尚現實,太缺乏想像的意涵。」「孔子的哲學是維護傳統秩序的哲學,主要處理的是平凡世界中的倫常關係,不但不令人激奮,反易磨損一個人對精神方面的渴求,以及幻想馳奔的本性。」這裡隱約道出儒家是透過社會規範的建立,以提高人的道德價值;道家是透過哲學精神的建立,以提升人的心靈境界。

林語堂又說:「儒道兩家的差別,在西元前一三六年,漢武帝獨尊儒術後,被明顯地劃分出來:官吏尊孔,作家與詩人則欣賞老莊。」這裡指出漢以後,儒道分途,儒家在中國政治社會中成為顯文化及官方哲學,而道家則成為潛文化及民間哲學。

陳榮捷在他的英文著作《中國哲學文獻選編》(A Source Book in Chinese Philosophy)中說:「假如沒有《老子》這本書的話,中國文化與中國人的性格將會截然不同。……假如不能真正領會這本小書裡的玄妙哲思,我們就不能期望他可以理解中國的哲學、宗教、政治、藝術和醫藥。」又說:「在某些層面,道家進入生命之道更深更遠,所以雖然古代從諸子百家都各道其道,但道家卻得獨享其名。」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