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探索

如果創新可以增加價值,為什麼消費者會追求「40年不變的好味道」?

如果創新可以增加價值,果創為什麼有麵店要標榜「40年不變的增加好味道」?為什麼消費者會追求40年不變的味道?

一位朋友在餐桌上這樣問我,說他的價值老闆給了他這道難題。

企業和產品的為什味道價值來自很多地方,像是麼消品質、價格、會追感官、求年滿足、不變效率等等。果創能滿足的增加層面越多,就越有競爭力。價值

所以,為什味道這個問題一來只看到「口味」這個層面、麼消二來用「口味」來看「創新價值」是會追個特例,因為這兩者不一定有直接關係。求年所以,這個問題到這邊似乎就可以結案了。

可口可樂的慘烈案例

「為什麼這兩者沒有直接關係呢?」朋友繼續追問。

於是我就用「口味」和「創新」這兩個關鍵詞,在腦中搜尋到了一個最直接的案例:1980年代的可口可樂嘗試「創新口味」的災難級失敗;然後,就在餐桌上直接開講了。

1985年,因為有些年輕消費者認為競爭產品百事可樂(Pepsi)較甜的味道更好喝、或許也跟可口可樂神秘的配方成本有關,所以可口可樂(產品名稱以下簡稱Coke)在經過一段時間的研發和市場調查之後,推出了新產品「New Coke」。

據說在上市前的市場調查之中,New Coke的盲飲測試(不告訴受測對象喝的是什麼)結果都完勝原版可樂、也勝過Pepsi,於是該公司就信心滿滿的推出了新產品。

結果New Coke正式上市之後,只得到滿滿的負評和抵制。因為它或許(對某些客層來說)比較好喝,但不是「記憶中熟悉的味道」;而美國社會對這個改變的反應,甚至被提高到了「褻瀆傳統精神」的神聖層次。

短短幾個月後,可口可樂在壓力之下重新推出了原始配方產品。

但或許是因為已經投下大量研發和行銷成本、也還相信有部分客層會接受(特別是原本喝慣Pepsi的消費者),他們對New Coke並不死心;不僅沒有撤下這個已經變成過街老鼠的版本,還把原版改名為「Coke Classic」(經典版可樂)。

近40年之後回頭來看,除了對已投入成本的考量之外,略懂行銷的人大概都猜得到這個決策的風險有多大(就不說「多愚蠢」了):

  • 兩個版本的產品要花更多行銷費用來推動
  • 有一部分的行銷資源必須用在教育顧客兩者之間差異的「內耗」上
  • 還要教育消費者兩個版本跟競爭對手之間各有什麼差異
  • 對這兩個版本銷量的預測,會造成通路進貨和庫存管理的很大困擾(當時可口可樂可能有「搭配進貨」的規定,以免新版本沒人訂)

大約2000年之後,New Coke幾乎從市場上完全消失;Coke Classic(後來「Classic」字樣也因為不再需要而拿掉了)重回市場寶座,而且遠遠甩開了競爭對手Pepsi。

言歸正傳:New Coke如果成功,不僅可以展現百年老店的創新動力、針對新世代客層需求調整產品、並且吸引到競爭對手的顧客;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除了刷新品牌形象、刺激銷售之外,或許對成本效益也有幫助。

所以,如果從今天科技業和服務業的角度來看,New Coke的誕生應該可以算是創新吧?但是,結果現在大家都知道了。

如果從飲食看創新

改變口味導致成功和失敗的案例都有,只是可口可樂這個差點把品牌搞垮的失敗案例最慘烈、也最經典;但重點是如前面所說的,這方面導致的成敗,跟創新並不一定有直接關係。

對於我們一般人來說,口味通常是靠20年、或是更長的時間來養成的,要改變並不是那麼容易;而且改變(或者說長期接受不同的口味)往往跟個人性格是否勇於嘗試、環境背景的影響(例如搬到國外)、以及強制條件(就是買不到習慣的食品)而定。

所以,如果有一家確實能標榜「40年不變的好味道」的麵店,而且老闆想要創新,它能改變的是什麼?

這家麵店、或者任何把「創新」當作目標的公司,想改變的是自己的內部作業效率,還是顧客的目的(例如吃飽或吃氣氛)、過程(更好的用餐環境和體驗)、或是習慣(40年不變的味道)?

餐飲業當然也需要創新,但創新的目的並不一定在於改變顧客習慣,也在於更好的流程、更高的效率、更高的成本效益,甚至更好的品牌力量和行銷資產。

口味也不是絕對不能改,只是「40年不變的味道」和「100年不變的可樂」(原版可樂在1886年上市)必定有它的產品或品牌價值,而如果將它解釋為「與創新之間的矛盾」,而沒有謹慎思考其中的區別,就不免跟「New Coke」有一樣的偏執了。

幸好這一點現今應該已經是常識。如果想要嘗試改變,用新的子品牌小規模測試市場、或是以「期間限定」之類的藉口來量量水溫,而不是直接推翻經典產品,都會是更安全的作法。

創新與價值

講到這邊,朋友說:「啊,那我懂了,兩者確實很難直接相提並論;老闆這樣比較有點沒道理。」

「……其實我家就是做餐飲業的。從前切菜都是用手切,現在改成用機器切;效率變高了、也省了很多時間人力,但客人都覺得味道沒變,這樣也算創新吧。」

我:「哈哈哈,那你運氣不錯。有些老饕會堅持手工細切、雙刀雞姐快斬、以及機器切出來的味道都不一樣,幸好你們的客人嘴沒這麼刁。」

同樣的,過去「機器饅頭」是一種創新,但現在「手工饅頭」才是主流價值;所以即使所有過程都是機器幫忙,只有一個步驟是手工處理(例如包裝),也得寫成「職人手感」才「有溫度」。

士林夜市晚間湧人潮Photo Credit: 中央社

創新(有時候)可以帶來價值,但「創新」本身不一定能視為一種價值……否則很容易陷入「為創新而創新」、「為了解決痛點而找痛點」的循環。

當競爭者之間的產品定位和規格都很類似的時候,看得見的持續創新可以帶來競爭優勢、也提高品牌價值;但如果只在標語上寫「我們不斷創新」或「創新是我們的價值」的公司,通常都不是很創新。(笑)

本文經傅瑞德的硬派行銷塾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此,點此訂閱電子報,定期接收最新內容
原標題:「創新的價值」與「來自創新的價值」是不一樣的

延伸閱讀

  • 蘋果全球開發者大會:迎戰AR推出Vision Pro定價破10萬,2024上半年開賣
  • 台積電股東會重點一次看:蘋果AR裝置將增加先進製程需求、評估日本第2座廠仍在熊本
  • 對蘋果而言手機已是「黃昏商品」,螢幕可以兩折或四折根本不是重點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