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探索

陳偉殷:融會美、日職棒精神的台灣左投

文:李弘斌

美台日三方訪問,陳偉前所未見

陳偉殷出生於台灣高雄,殷融高中加入棒球名門高苑工商,會美2002年IBA世界青棒錦標賽,日職對韓國隊演出12次三振完封勝,棒精獲得大會最佳左投手,台灣一炮而紅,左投也讓他在2003年底簽約加盟日職中日龍隊。陳偉

陳偉殷雖在2006年接受左肘手術,殷融後來轉為育成選手,會美但他成功復原,日職2009年還拿下中央聯盟防禦率王(1.54),棒精也獲得「今中二世」、台灣「巨人殺手」等美譽。左投2012年陳偉殷赴美加入巴爾的陳偉摩金鶯隊,2016年再與邁阿密馬林魚簽下5年8000萬美元新約,創下華人運動員最高身價紀錄。

陳偉殷是第一個帶著日職資歷赴美發展的台灣棒球員,而且五年中央聯盟生涯已累積36勝,也讓他在2012年代表巴爾的摩金鶯隊出賽後,被美國、台灣、日本三方的媒體記者先後訪問,幾乎是種前所未見的規格。

要說這一點有多特別,得先解釋大聯盟賽後的採訪規則。像陳偉殷、王建民這樣的台灣球星,或者其他日、韓名將,在大聯盟都屬於非美籍球員,現場可能有其母國記者需要採訪。不過比賽打完,當地記者有截稿的時間壓力,都是讓他們先進行聯訪,接著才是球員所屬的母國媒體。

一般而言,球員賽後最多也就是接受兩批訪問,但陳偉殷通常得比其他人更晚休息,因為接受美國、台灣記者訪問之後,他還會非常親切的滿足日本記者的需要。不同的是,面對美媒訪問是透過翻譯回答,對台媒自然直接講中文,但陳偉殷與日媒也能以流利的日文互動,語言天賦或許也是他的另一個特色。

正因為陳偉殷獨特的三國情懷,碰上不同棒球文化或模式的衝擊,他沒有捍衛某一方的包袱,而是能像海綿一樣,盡可能去吸收箇中精華,融為己用。因此在採訪陳偉殷的過程中,也讓筆者感受到以下美、日棒球的差異,值得參考。

鬥魂完投 vs. 球數嚴控

從日職到美職,包括大聯盟比賽用球較滑,進攻兩出局後投手不能像日職一樣,先在界外區傳接球暖身,球員都得想辦法習慣。不過最困難的挑戰莫過於美職較日職更快速的登板頻率,投手必須以「投一休四」的節奏調整出賽狀態,而美職為了讓先發投手儲備每季能扛200局的體能及減少受傷機率,搭配嚴格的用球數限制。

這一點,恰恰呈現出美日棒球文化的差異。

完投過去在日職被視為燃燒鬥魂的紀錄,投手琢磨每一顆球作為其投球技藝的展現,破百球完投更有完全燃燒的美感;但大聯盟視投手手臂為消耗品,為了應付每年162場例行賽,原則上設定100球的限制,先發投手的任務就是在這個球數內盡可能拉長局數,5局則是責任門檻。

「平成怪物」松坂大輔赴美發展之初,就曾苦於這個棒球文化差異,用球數常投不滿5局已經破百;而以「一生懸命」為座右銘的陳偉殷,也常常擺脫不了他追求完美、一定要把球控在邊邊角角的個性,連對他疼愛有加的金鶯隊教頭修瓦特(Buck Showalter),有時也不免要嘮叨幾句。

2015年陳偉殷新球季初登板於客場先發對決坦帕灣光芒隊,前兩局金鶯就攻下六分領先,結果陳偉殷五局沒投完就用了近百球,被迫退場錯過勝投。修瓦特賽後就說,球季還很長,隊友幫忙打下大幅領先,投手應該放手攻擊好球帶就是。

而在兩周後的「波士頓馬拉松日」,陳偉殷被迫於陰雨天的芬威球場出賽,也是先發4.1局就投出五次四壞,被迫早退。修瓦特賽後表示在濕滑的環境下,任何人都控不好球,投手也得改變策略,能投進好球帶、差不多即可。這同樣也是傳達給當時已經旅美第四年的陳偉殷,有時要有擺脫小執著的大局觀,畢竟就美職的觀念,那也就是162場例行賽的其中一場而已。

AP_867991067967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百科全書 vs. 客製化訓練

到2019年為止,陳偉殷共在大聯盟拿下59勝,於歷來亞洲投手中並列第八名,足見他已成功融入美職。事實上透過大聯盟的歷練,陳偉殷的投球功力又上升了一個檔次,因為美職講究「客製化」、能替面臨瓶頸的選手單獨診斷並提供專屬建議,突破盲點,與「百科全書」般的日式細膩大不相同。

這一點最具體的例子,就是賽前提供給先發投手分析打者優、缺點的「球探報告」(scouting report,日職稱為情蒐報告)。陳偉殷曾透露,在大聯盟假設他被排定主投某個三連戰的第二場,教練團就會給他該場的球探報告,可先做研究供比賽中配球參考。但在日職,拿到的卻會是整個三連戰的球探報告。

如果只會擔任其中一戰的先發投手,為何需要其他場次的球探報告呢?日式棒球的「細膩」,往往像是編寫好一本內容仔細而完整的百科全書,裡面的確什麼都有,但使用者有時候面臨的最大問題,卻是不知道自己需要的資訊在書中的哪個章節,欠缺導引就像大海撈針,往往到後來只能繼續跟別人從事同樣的訓練,無法對症下藥解決個人面臨的瓶頸。

談到美日文化,會有日本重視團體群性、美國強調個人英雄主義的印象,其實後者未必是一種自私,而是更重視個人的差異性,給予「客製化」對待。

以陳偉殷為例,他在大聯盟若覺得最近投球有狀況需要調整,可以向教練團反映,球隊就會替他安排牛棚練投,由投手教練、牛棚教練在旁觀看並給予建議,且建議方式並非要將球員套入一個制式的框架中,而是依照其原本動作進行嘗試,視效果找出最適合的解決方案。

適應美職,練出新武器變速球

陳偉殷到美國才學的變速球(changeup),可以說是「客製化」指導的最佳案例。其實陳偉殷在日職並未投變速球,但原本對決右打者的主要武器指叉球(Splitter)在大聯盟逐漸式微,他也開始學習變速球。

一開始陳偉殷學的是主流的圈指變速球(circle changeup,也稱OK球),除了有球往下掉並破壞打者節奏的效果,還能有竄向右打者外角的位移效果,名人堂強投佩卓馬丁尼茲(Pedro Martinez)與「神之左腕」桑塔納(Johan Santana)就是箇中好手。但陳偉殷起初對這個球路還無法得心應手,常有球沒掉懸在好球帶中央遭到炮轟的狀況,讓他有些困擾。

2015年,金鶯在春訓請來佩卓的哥哥、也是一代名投雷蒙馬丁尼茲(Ramon Martinez)擔任投手顧問,在了解陳偉殷的困擾並看過其牛棚練投後,建議他嘗試較容易上手的三指變速球(three-finger changeup),果然收到絕佳成效。

「我知道我弟是以圈指變速球聞名,但我當時一直很困擾要怎麼用中指、無名指、小指來投球。」雷蒙當時笑說,後來他決定簡單一點,變速球只要有掉、能製造速差即可,圈指變速球雖然有額外效果,為了穩定性他寧願犧牲。

這個心得雷蒙分享給陳偉殷,嘗試後的確提升了其變速球的穩定性,不易失投,2020年陳偉殷重返日職,變速球的威力也令人印象深刻。以此例來看,球員主動提問、教練個別指導,讓陳偉殷新練的球路蛻變成可以倚賴的武器。

AP_108527396946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主動提問 vs. 被動接受指導

「在日本以我觀察,比較不敢跟教練說話,都是等教練來教你。」另一位台灣球員透露他在日職多年看到的球員與教練互動模式,「教練在球隊裡還是屬於比較高高在上的位子,球員不太在教練面前開玩笑,除非要真的有實績的選手才敢跟教練多講話,其他剛上來的菜鳥們都不敢的。」

其實若以育成年代來看,讓選手以一致性的訓練為主,比如日本最要求的跑步,鍛鍊下半身力量與基本功,未必不好,畢竟年輕選手可能還不知道自己需要什麼;但競技運動比拚到最高層級,勝負往往取決於那些能夠創造出差異的選手,這或許也是重視個別差異的大聯盟能位居世界棒壇頂端的關係。

其他方面,諸如日本注重跑步、美國強調重訓的不同,陳偉殷已經能夠集其大成,美日合璧,近年他在球季結束後回到台灣,都會舉辦棒球訓練營,將自己體會的經驗傳承給年輕球員,這次重返日職繳出好投,更是最佳證明。

陳偉殷去(2020)年最後一場出賽為季後賽對決軟銀鷹隊,先發3.1局不幸挨三轟、失五分吞敗,但不影響他前四戰投出的好口碑,今(2021)年要在日職拿到另一張合約不是問題,也有機會敲開重返大聯盟之門。陳偉殷日美通算總計95勝,就看百勝達陣是在何處完成了!(編註:陳偉殷於2020年12月22日正式與阪神虎隊簽約)

作者介紹:資深體育記者。中國時報體育組主任。FOX體育台、Eleven Sports、博斯運動台特約足球講評,運動精英獎評選委員(體育署舉辦),亞洲金球獎評選委員(體壇周報舉辦),中華民國體育記者協會理事。曾任中時電子報助理副總編輯,中華足協新聞聯絡人,麗台運動報記者等職。

本文經《nippon.com 繁體字》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此

責任編輯:羅元祺
核稿編輯:翁世航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