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

「我有一拖拉庫的重大疑慮!」分享我幾次投稿期刊被打槍的經驗

幾天前,有拖驗一位歸國學人在聽完我的拉庫慮分演講後,建議我應該在演講和網站上,重大疑打槍的經多講講自己失敗的享幾故事。今天收到一篇論文的次投接受信時,整理了先前被其他期刊退稿的稿期歷程。與其說怎麼努力發表在知名期刊的刊被成功故事,難免會有過度美化回憶性偏差,有拖驗還不如回顧挫敗的拉庫慮分歷程更有價值。

但必須坦誠說,重大疑打槍的經即使在今天論文被接受時,享幾讀這些退稿信中的次投每句話,都是稿期相當刺眼痛苦的。我在這些退稿信的刊被註解中,有咒罵、有拖驗有哀求,這讓我回憶了那每個接到退稿通知的當下,最真實的痛苦與反省。

這篇論文是對「網路成癮」盛行率的系統性回顧與統合分析。我們回顧了從「網路成癮」一詞被提出以來,世界各國的盛行率研究,比較了東西方差異、這幾年來有沒有越多、各種量表對盛行率的影響,都做了詳盡的分析。

寫完論文後,自我感覺良好的認為這篇分析,可能是我做過最重要的盛行率研究,所以投了幾本夢幻期刊。被秒退後,才開始仔細評估要投哪幾本期刊。

期刊一:《成癮》(Addiction, IF=6.343)

《成癮》是超過百年的老牌期刊,網路成癮只是成癮科學的小眾;但總覺得我們的分析也不是完全沒有機會上《成癮》。編輯找了兩位審查委員,兩位委員的意見一正一反,編輯沒給我們機會直接退稿了。

1圖片來源:林煜軒醫師提供

編輯的退稿信認為:我們的研究是否「對這個領域有明確的影響,還有太多疑慮」。讀到這裡時,心想:「就算我們的缺點族繁不及備載,只要您肯指正,再多我們都願意改啊!」這段筆記讓我又回味了一次當時不甘願的心聲……

2圖片來源:林煜軒醫師提供

第一位審查委員其實給予很正面的評價,說「我高度推薦(《成癮》)刊登這篇論文」。

以上是標準的天使型審查委員的意見(reviewer’s comments):糾正一些錯字、建議要多引用一些文獻強化論述。

3圖片來源:林煜軒醫師提供

第二位審查委員給負評,但大部分是「讓人不感興趣」(less interesting)這種語焉不詳的形容詞。但可能第一位「高度評價」和第二位負評的平均,沒能超過編輯心目中的及格分數,殘念。

期刊二:《心理醫學》(Psychological Medicine, IF=5.813)

《心理醫學》是50年的老牌期刊,在精神醫學和心理學都享有盛名。編輯找了3位審查委員,退稿信中告訴我們其中2位委員建議退稿;另一位則認為即使我們修改了,研究的價值也是平平,因此退稿。

比起《成癮》的「高度推薦」一正(+++)一反(-)退稿,這位編輯的判斷還讓我可以心服口服。

1圖片來源:林煜軒醫師提供

第一位審查委員說「我有一拖拉庫的重大疑慮,澆熄了對這份研究成果的熱情」,其實他也就簡單寫四個虛無飄渺的評價。現在看到我當時批註的「草莓族」覺得有點狗吠火車的好笑,但也想起了當時的不滿與憤怒。

2圖片來源:林煜軒醫師提供

他的評論滿狠的「這篇論文的標題並不精確。這確實是篇統合分析,但不是系統性回顧。系統性回顧要做到……」

1圖片來源:林煜軒醫師提供

第二位審查委員,總共給了20點建議,這時趕快收起「只要您肯指正,再多我們都願意改」的哀求了,如果真的有機會給我們改,真的會生不如死。

第三位委員只給具體「小幅修改」(minor comments)的意見,一般這種是要給過關的。但或許就如編輯告訴我們的,他認為改了我們的論文價值也是平庸。「小幅修改」的喜訊變喪事。

期刊三(歸宿):《神經科學與生物行為評論》(Neuroscience and Biobehavioral Reviews, IF=8.330)

最後收留我們的《神經科學與生物行為評論》是國際行為神經科學學會的官方期刊,期刊性質專門收回顧文獻(review articles)的。被6分多的《成癮》、5分多的《心理醫學》退稿後,原本考慮是要投另一本5分上下的期刊;但是重新看過所有退稿的意見,主要是「對該領域影響不夠」這種主觀的見解,比較少研究方法和技術上的批評。

同時我也讀到幾篇關於研究網路成癮的重要回顧文獻,發表在《神經科學與生物行為評論》,心想這本期刊從技術或領域的觀點上,或許對我們的論文會有興趣。

一個捫心自問的尖銳聲音「5、6分的都退稿了;這本8分的有機會嗎?」讓我猶豫了一下。但這時我不由想起了某個房仲油腔滑調的話術:「沒有最好的房子,只有最適合的房子」(我不是要找最高分的期刊,是要找最適合的期刊),心一橫決定還是投下去了。

不過今天的重點在退稿的歷程,這本期刊經過的折騰,就請大家期待論文正式發表後,我心得的續集了。

IMG_8788圖片來源:林煜軒醫師提供

這幾年來每當論文被接受的時候,我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所有的草稿、筆記、參考資料整理拍照後丟掉。畢竟發表的那幾頁論文,就是這段努力最完整的記錄與結晶了。

但今天一早收到論文被接受的信件,例行性的整理完這些草稿後,卻想起了《紅樓夢》開場的那段嘆息:

「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

(本文特別感謝論文共同作者潘元健心理師、邱于峻醫師;這三年來我們研究網路成癮盛行率的三人小團隊,每年都發表了一篇論文,這篇堪稱集其大成了)

參考資料

  • Pan YC (潘元健), Chiu YC (邱于峻), Lin YH *(林煜軒.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Epidemiology of Internet Addiction.   Neuroscience and Biobehavioral Reviews. 2020 Nov;118:612-622.
  • Pan YC (潘元健), Chiu YC (邱于峻), Lin YH *(林煜軒. Development of the Problematic Mobile Gaming Questionnaire and Prevalence of Mobile Gaming Addiction Among Adolescents in Taiwan. Cyberpsychol Behav Soc Netw. 2019 Oct;22(10):662-669.
  • Chiu YC (邱于峻), Pan YC (潘元健), Lin YH *(林煜軒. Chinese adaptation of the Ten-Item Internet Gaming Disorder Test and prevalence estimate of Internet gaming disorder among adolescents in Taiwan. J Behav Addict. 2018 Sep 1;7(3):719-726.

本文經林煜軒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