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

為何不能「讓專業的來」?全民瘋奧運,體育記者卻消失在談話性節目中?

文:費恩斯(前體育記者)

2020 東京奧運雖然因疫情延宕一年舉行,為何但或許是讓專因為沒有時差、也可能是來全因爲本屆台灣選手表現優異,因此掀起了台灣奧運狂潮;想要「蹭」熱度發錯賽況、民瘋寫錯選手名字的奧運政治人物不算少,每天也有KOL、體育網路名人出來發表高見,記者節目有的卻消深刻動人的確賺人熱淚,有的失談太過自信反而踩到網路發言禁忌,而各大電視台由名嘴主持的話性政論節目當然也不會放過變身體育專家的機會,你一言我一句,為何熱鬧有餘、讓專似乎效果不足。來全

全民瘋奧運,民瘋體育記者卻消失在談話性節目中?

也許有人困惑,奧運為什麼討論奧運,會去邀請真正的「圈內人」體育記者的節目卻是極少數?又或是,為什麼體育記者不自己當起網紅名人,在網路上發表更深入且專業的評論?

台灣很流行一句話「讓專業的來」,但事實上是,有很多時候,專業的並沒有辦法「來」。表面上原因有很多,可區分為各種層次,但真的核心還是在於,在台灣的奧運熱(抑或稱體育熱)就真的只有發生在奧運舉辦的這3週之間而已。從以往例子觀察就不難發現,每一屆奧運討論的議題都差不多:不外乎選手福利、體育困境,再不然吵一下奧運出國享有的待遇,也會有人深入探討基層訓練迷思與應該轉換的方向。但,都不夠「持久」。

奧運期間,體育記者很忙!

那,為什麼這會跟體育記者消失在談話性節目中有關呢?答案很簡單:大家在瘋狂迷追奧運的時候,體育記者很忙。赴現場採訪的媒體不用說,不可能在3分鐘熱度的這3週上節目聊天;也許很多人會說,現在很流行連線,不一定要人在國內才能讓專業圈內人出現在談話性節目吧?但一般人可能不了解,採訪奧運是一個極為繁雜且變因很多的工作!

光是安檢嚴格就會花費很多時間,再來當地大會接駁車也未必靠得住(里約奧運時經常連續3班放鳥,所有媒體在荒郊野外苦等,還有媒體等到攝影器材被偷了!聽起來很荒謬,但都是真的。)每年的行程都會不變的因為「鳥事」而改變,會氣到不行又感動到不行,精神起伏極大。光為了採訪要登記、要hold選手、要排程每天去的場館(礙於證件數和經費,不可能派出一大團隊),想要不漏新聞、為了掌握每一幕國手出賽的畫面時間都不夠用了,哪有心力管非自己報社、電視台的額外曝光機會?

RTSLBQI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2016年里約奧運開幕式

再來,待在台灣的後勤媒體人員也沒閒著;現場的人就算三頭六臂也只能同一時間顧一個單項,瘋狂找球員訪問時,要靠同事互挺在台灣支援其他項目的即時新聞。SNS(Social Network Service;社群網路服務)上突然吵起什麼議題,得靠後端人員回報請前線記者趕快抓人採訪,就算沒到現場、在台灣的記者可能更走不開,鮮少能抽身放置本家大業不管去上節目。因此,圈內人在這個時候是不會有空的。

台灣體壇最大的困境

問題來了。難道討論奧運,一定要在奧運ING時才能做這件事嗎?當然不。可是這個問題回到根本上,當民眾不關心一件事,電視台有可能付出龐大心力來製作節目嗎?這沒有對錯,是市場問題。

其實這也是台灣體壇最大的困境。真正把體育當作是「生活」的人是少之又少。奧運就像大拜拜,時間一到眾人就鳥獸散,KOL和網紅不見得會再關心這些國手或是每年每月都會進行的巡迴賽,反映到市場面、當然也就不可能有空間讓圈內人發聲。

就像近日又「炎上」的看盜版議題一樣,如果人們連一個月一點小錢都不願意付出給買版權的媒體,又怎能責怪大環境對體育國手不夠優待呢?待過體育圈後,我最喜歡問義正嚴詞、謾罵國家對選手不好的朋友們一句:「當你的小孩想要走上球員(選手)這條路,你會大力拍手叫好、期待他未來成為台灣之光,還是皺眉覺得幹嘛不好好唸書?」

要知道,台灣的菁英教育是非常提早化的,很多職業運動員都必須在小學以前、至少國中以前就決定了未來的走向,在這個歲數的孩子希望你支持他的體育夢時,你會不會仍舊覺得未來當醫生、律師或高學歷人士比較好?會不會叫他唸書不要做白日夢?(當然,最好的環境是體育和唸書並不相衝突,只可惜目前台灣並無這樣的理想制度。)

如果我們能夠把體育這件事情不要再劃分成「書念不好的孩子就去打球」,如果我們能把平常巡迴賽的觀戰當作是日常習慣。

如果,我們不只是奧運這3週搖旗吶喊,而是孩子們在學校有比賽時也會排假去觀賞參與、每週末出動看棒球、籃球、看ATP、WTA 網球巡迴賽、PGA高爾夫四大賽(博斯體育台有播)、看世界桌球巡迴賽、看各大羽球世界錦標賽(愛爾達、Hami Video有播)、看看線上比分關心我們的舉重選手、跆拳道選手、和田徑賽事。如果平常就有熱度,每一屆奧運之間就會有4年可以討論超多可改善制度的福利(今年是3年),就會有不同的節目能夠用大量的時間去邀請圈內人說說話,外界也能了解更多一般視角看不到的層面。

東奧桌球混雙奪銅 林昀儒鄭怡靜合影Photo Credit: 中央社
有許許多多台灣國手奮戰不懈,在東京奧運為我們帶來感動

沒有熱情撐不下去的體育記者

當然,名嘴主持的節目中時常未有體育記者出現,並不代表「零機率」,偶爾我們還是能看到圈內人現身。除了上述的根本癥結點之外,還有一個關鍵點是:門檻太高的話題,專業人更難進入。

這句話聽起來有一些弔詭,但卻是非常真實的情況。我對體育圈最有信心不會講錯的一件事情就是「如果對體育沒有熱情,不太可能撐下去」!

當球迷偶爾看場比賽很熱血,但別說跑奧運是整整3週被關在同一個地方(今年的記者更辛苦,還被疫情困住、限制一堆),光平常跑個HBL高中籃球、瓊斯盃籃球比賽,你就要連續1週至10天內每天從早到晚看N場比賽不間斷,選手打完比賽休息了,記者要待更晚寫稿。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