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尚

因地制宜推动有机循环农业发展的若干思路与对策(六)

3.2发展有机循环农业应采取有效举措

(1)强化科技创新。因地有机重视与强化国家层面有机农业的制宜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设立重大科技攻关专项,推动组织科技人员协同创新与创业,循环促进有机农业技术突破,农业有效引领有机农业产业化高效开发与持续发展。发展

(2)强化人才培养。干思涉农高校或者农业专科学校要注重培养有机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因地有机特别是制宜强化科技普及培训,培养乡村技术人员。推动

(3)强化融合发展。循环协同创新体系或者联盟建设,农业强化有机农业相关替代技术的发展攻关研究与集成推广,包括优良品种选育、干思高效有机生物肥料研发与机械设备及其关键技术、因地有机高效生物农药及其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以及各类生态循环化技术集成应用,以区域有机农业规模化发展,形成产业链,促进乡村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融合发展。

(4)强化优势互补。促进国际有机农业技术交流,特别是亚洲国家之间有机农业技术的交流合作,学习先进经验,扬长避短。

(5)强化统筹协调。要充分发挥农业、环保等部门的有机农业技术引导与推广职能,联合建立不同层次的行政监督与技术推广管理机制,并协调相关科研院校机构,联合创立技术创新研发与集成推广支撑体系

(6)严格过程认证工作。近年来,以“过程认证”替代“产品认证”是国外先进国家发展有机农业的主要经验,其核心是对场地选择、作物耕作、病虫防控、产品处置、加工过程、仓储运输等过程运作进行严格核查,不仅检验有机食品是否符合标准,而且核查生产过程是否符合标准。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要在大力发展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基础上,力求将有机循环农业作为先导产业,在技术创新上有新突破,产业发展上有新机制,乡村家庭农场建设上有新举措。

(7)打破传统惯性思维。在现代化学农业的生产管理与技术推广体制下,仍以常规农业原有框架体系为蓝本而提出发展有机循环农业方案显然是有缺陷的。目前国内现有的有机农业生产基本上属于化学农业改良版模式,尚未形成独立或者有特色的生产标准体系,大多数仅是将原来模式中的投入物由化学物质改为生物物质,采用“换方式”和“打补丁”的措施。要因地制宜创立有机循环农业发展新模式,依托区域资源与洁净场地优势,构建并形成具有较高生产力的有机循环农业产业化模式,达到效率和效果、产品与产能、高产与优质的统一。

(8)学习借鉴先进经验。生产企业一方面从源头上预防可能出现的污染问题,从根本上保障有机农产品质量;另一方面要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加强有机农产品品牌建设,让更多人认识与使用有机农产品。当前的农产品市场竞争,不但体现在产品质量与销售价格上,而且更加注重以知名品牌为主导的综合实力的竞争。实际上,就有机农产品而言,我国拥有比其他国家更大的消费群体,也拥有更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未来有机循环农业将会赢得更大的发展机遇。我们要注重学习借鉴外国先进经验,更好地推进富有中国特色的有机农业持续发展。

3.3发展有机循环农业应创新管理机制

一是创新生产经营模式。有调查资料显示,日本城市消费者愿意为高质量有机产品付出高于常规农产品20%~30%的价格。有机循环农业产业化发展,除了技术创新与应用之外,还需要在组织管理层面创新,加快技术、市场、信息的整合和联动,鼓励有机农业产业化发展、有机农场之间统筹协作、有机生产者和消费者密切合作,建立有机农业创业联盟和产业经营平台。

二是创建利益驱动机制。要统筹协调关联技术和投入物效的内在关系,当替代技术和产品效能达到正向效应之时,才能避免生产成本高、效率低下的被动局面。同时需要产品销售模式创新,例如构建买卖双方相互提携的经营模式,创立社区售卖有机农产品网络,根据居民购买意愿而自行商定合适价格等方式,维持有机食材的长久、稳定供应,不仅让消费者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也尽可能避免生产者受到市场价格波动的冲击,让农民可以专心生产有机农产品。

声明:本文所用图片、文字来源于《海峡科学》2020年5月,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

相关链接:技术体系产品稳定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