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

科學母職、育兒衛生與知識典範競逐:傳統強調「衛生清潔」,為何近年歐美吹起「髒養」風潮?

文:韓采燕(國家教育研究院)

家中有學齡前嬰幼童的科學父母,在育兒的母職美吹過程中,往往對於處理髒污不陌生。育兒與知養風從嬰兒時期處理孩子的衛生吐奶、尿床、識典生清大便、範競流口水、逐傳清洗奶瓶、統強準備副食品;口腔期的調衛小孩喜愛用嘴巴啃咬各式物體感受世界;到幼童時期學習拿餐具吃飯、喝水的潔為杯盤狼藉、四處玩耍用手觸摸感受世界。何近照顧者時常花很多時間處理各式各樣的年歐髒污,打掃清潔消毒,起髒希望能降低孩子接觸病毒生病的科學風險。

與傳統強調「衛生清潔」的母職美吹育兒建議相反,近十年歐美各地開始吹起「髒養」風潮,建議讓孩子弄髒,透過感官體驗,盡情在自然中探索世界。為什麼以往科學家建議保持衛生,現在卻有科學家建議讓孩子盡量弄髒?為什麼同樣是科學家做出來的科學研究,卻出現截然不同的育兒建議呢?到底該不該讓小孩在草地上爬?挖土?找蟲?玩沙?吃土?在泥巴中玩?究竟「清潔、衛生」、「細菌」、「泥土」與孩童健康的關係是什麼?讓我們進一步討論社會文化對於育兒的科學期待,多元的育兒流派對於育兒衛生的觀點,以及科學社群的知識生產與競逐過程。

一、現代育兒的科學母職期待

當家庭內有新生命加入時,不僅為父母帶來新成員的喜悅,也帶來許多嶄新的任務、角色與社會期待。傳統性別文化往往將照護嬰兒與養育孩童視為母親的天性與責任,期待女人生了小孩之後,應承擔「母職」。(請參考梁莉芳〈為母則強:母職作為改變社會的場域〉,對於母職的討論。)在傳統社會,親朋好友與婆婆媽媽口耳相傳的育兒經驗與習俗,往往是指引新手母親如何做好「媽媽」這個工作的重要參考,然而在現代社會,醫學與科學知識逐漸取代傳統長輩遺留下來的育兒經驗與習俗,成為當代育兒過程中最重要的資訊與知識來源。

研究指出現代社會期待媽媽應執行「科學母職」——媽媽應積極學習吸取最新的育兒醫學與科學知識,給予孩童妥善的照護。一個好媽媽被期待有能力安撫照顧小孩,具備正確的科學知識撫養、照顧、培育小孩,媽媽被期待須承擔起確保孩童發展良好健康成長的責任,尋求科學和醫學專家的建議,確保孩童能健康成長,健全發展。

二、多元的育兒流派與建議

蓬勃發展的育兒知識、觀念與建議派別林立,各立山頭,不同的育兒流派對兒童健康與成長發展有不同的理解與觀點,也發展出截然不同(甚至互相衝突)的育兒建議。不同育兒流派彼此競爭對育兒知識的詮釋權與建議的主導權,而母親做為育兒選擇主要決定者,往往承擔許多風險與責任。(請參考曾凡慈〈當幼兒發展成為母親的風險事業〉,對於母親面臨多元育兒建議與選擇的分析。)

例如,在嬰幼兒作息與互動上,「親密育兒派」與「百歲育兒派」對於該如何回應嬰幼兒啼哭、安撫與擁抱的頻率、調整作息等有截然不同的建議。在嬰幼兒餵食上,「寶寶自主進食派(Baby-led weaning, BLW)」與「湯匙餵食物泥派」對於該提供嬰幼兒何種食物?以什麼順序?什麼質地?分量多寡?如何進食?提出的建議大相逕庭。

近年來,在育兒衛生面向上,也出現兩種不同的科學理論觀點與建議。不同於傳統傳染病學家與公衛學家強調清潔與衛生,建議母親應打造乾淨衛生的育兒環境,讓孩童保持乾淨、清潔,注意消毒殺菌,確保兒童不會接觸病菌而生病,21世紀以來微生物學家提出新興的「髒養」理論觀點,建議母親應降低衛生標準,讓孩童盡量接觸自然,玩沙挖泥巴,吃土啃樹葉,提高接觸微生物菌叢的機會,降低未來過敏的風險。

三、育兒衛生理論與典範競逐

我們對於乾淨與衛生的理解很多時候是根源於科學家的研究所發展出的科學新知,為什麼會出現截然不同的育兒建議?如果不同的建議都是科學研究後的發現,那哪一種科學知識是比較正確或是比較錯誤的嗎?

孔恩指出科學知識的發展不是線性的累積,而是呈現非線性的典範轉移。科學研究仰賴共享同樣的價值、理念、技術、理論假設與科學方法的科學社群,在常態科學下,科學社群依據特定理論典範生產科學事實與知識。當科學社群在科學研究的過程中,遭遇到許多既有理論無法解釋的異例時,學者提出新的理論解釋與典範,學術社群內出現不同典範間的競逐,並可能出現典範轉移。

當我們從孔恩的觀點來理解不同育兒衛生的理論時,可以發現不同的學術社群(流行病學與微生物學)針對細菌(微生物)與嬰幼兒健康有不同的分析重點與理論假設,也生產出不同的育兒衛生定義、界線、範圍與育兒建議。

以下將討論細菌理論與衛生假說,以及立基於兩個不同理論典範的育兒衛生建議。並思考這兩個不同的理論典範如何定義髒汙與衛生、衛生的界線、意義、範圍以及對於維持健康的功能的不同觀點。

1. 細菌理論與育兒衛生實作(清潔、消毒、殺菌)

從19世紀後期開始,細菌理論開始成為致病的理論基礎。遵循細菌學說的人,認為接觸細菌就是致病的原因,殺死細菌和減少接觸細菌是預防疾病的最佳方法。髒污和灰塵被認為是攜帶和藏匿細菌的載體,因此,不僅是細菌,髒污也是對健康的威脅。流行病學與衛生學家所主導的兒童健康模型,認為越乾淨,接觸髒汙的機會就越少,接觸越少細菌,將越健康。

在細菌理論的典範下,細菌是有害的病菌,當嬰兒或幼兒接觸細菌時,這些病菌會侵入兒童脆弱的身體,提高生病的風險。因此,潔淨與衛生是父母在育兒時最重要的原則,可確保孩童減少接觸細菌的機會,健康成長。因為細菌無所不在,任何育嬰用品皆可能藏汙納垢,讓細菌增生,因此一個盡責的「好媽媽」必須時常打掃、清潔、消毒與殺菌。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