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休闲

多人照顧導致寶寶教養不一致,首先要做的是「找到作息的共同步調」

小貞的多人導致的共調女兒1歲8個月,是照顧做的找到作息家中第一位長孫,無論是寶寶自己的爸媽,還是教養公婆都把女兒捧在手心上。她的首先情況讓很多「小家庭」羨慕,因為他有「滿滿的同步後援」,平常與公婆同住,多人導致的共調週一~週三公婆照顧孩子,照顧做的找到作息週四~週五則由外公外婆接手照料。寶寶

因為有輪流強打,教養小貞夫妻平日白天能夠安心上班,首先晚上下班後再接手女兒。同步

有人輪替換手是多人導致的共調多人照顧的優點,但照顧者多就會延伸另個問題「教養不一致」。照顧做的找到作息可以想像,寶寶人多嘴雜更容易意見不合,你的孩子不只是你的孩子,還是大家的孩子,一些小事就有雪片般的意見飛過來。

我在諮詢中遇過好幾次共同教養的個案,這類案子會比一般案子還來得困難一點。困難的原因在於人多的時候實在很難找到共識,有些家庭是爸爸媽媽瞞著長輩來找好眠師,或者直接在諮詢時出現爭執。

比方說有次我同時訪談4位照顧者,分別是小孩的媽媽、阿姨、外婆,還有在國外工作的爸爸(以視訊的方式出現)。當我問了個很基礎的問題:「小孩平常是怎麼入睡?」

媽媽回答奶睡,阿姨說要陪睡,有時候要抱著。爸爸跳出來說我上次拍拍就能睡,都是你們一直抱著不放才會這樣。

媽媽不甘示弱地表示:「你也才陪那一次,他平常才不是這樣。」

阿姨對媽媽說:「小孩給你帶的時候就特別難睡,夜醒特別多,我們平常帶才不是這樣,不信你問媽。」

外婆:「對啦對啦!是你自己捨不得小孩哭,還要做什麼諮詢啦。」

這個話題成為引爆點,變成「到底誰說得對」直播現場,中間夾帶對彼此的不滿情緒。

這是照顧者多的缺點,可以感受每位照顧者都是用心且愛護孩子的。但每個人的想法和感受不同,就容易有摩擦。

另一種更常遇到的情況是,長輩協助照顧孩子,但教養風格跟父母期待的差異很大。

「我已經跟媽媽/婆婆說不能這樣帶小孩了,他們就是不聽。」

「根本不可能改變我公公,稍微講一下就發火。」

「老人家根本講不聽,一直餵小孩吃糖,哭了就哄,小孩都被寵壞了。」

關於這點,我覺得請長輩照顧孩子的爸媽心裡真的要有個底,因為照顧和教養是一體兩面的。我們在現實中很難只要某一個人的「照顧」,卻不要他的「教養」。如果要求長輩照料,也必須某種程度妥協對方的教養風格。

當然如果長輩是屬於願意接受爸媽模式,也聽得進建議一切會順利很多,只是這種情況可遇不可求啊!最辛苦的莫過於當身邊的人「只出嘴,不出力」,伴侶、長輩或爸媽自己對於「該怎麼教小孩」講得頭頭是道。但講到照顧,就是「平常是你在帶,你自己看著辦」。

沒有實際後援,又苦於人多的嘴雜。主要照顧者除了身體勞累,心理壓力還有夠大。所以如果你身邊有獨自照顧孩子的人,請給他多點實質支持,少給批評(即便是善意的建議)吧!

我們回到小貞的故事,小貞主要是希望改善孩子夜醒問題,還有讓孩子自行入睡。但我第一眼看到他們的諮詢單時,覺得最有問題的是「作息」。因為孩子的作息有3個版本,分別是「外公外婆」、「阿嬤」、「爸媽週末自己帶」,也就是說孩子每天會因為照顧者不同,而有不一樣的作息。

所以,我們第一件事情要做的是「找到作息的共同步調」。讓孩子每天的睡覺時間、吃飯時間,甚至是活動時間應該是要有規律的。而不是讓孩子像摸彩一樣,不知道今天會抽到什麼,等一下要幹嘛?

規律的作息能滿足寶寶的生理需求(飲食、睡眠),也在心理上讓孩子有期待和預期性,預測下一步會發生什麼。這是為何有些孩子在學校比較好帶原因之一,學校作息通常很有規律。這種預期性可以形成生活的秩序,並加強孩子的安全感,也會形成穩固的生理時鐘。就很像我們自然而然在某些時間點會餓、會想睡覺,這是因為我們的大腦、腸胃都有其運作的生理時鐘一樣。

順從小孩每個渴望,最有安全感嗎?

講到規律作息,我想先打破一個育兒迷思,就是有些家長以為要完全順應孩子的渴望:「想睡就睡、想吃就吃」,覺得完全順從小孩最能營造安全感。

這個論點僅建立在某些生物時鐘很明確的寶寶身上,由寶寶來引領家長去建立作息,通常是天生很好睡的寶寶。而且你會發現,那些「想睡就睡,想吃就吃」的好帶寶寶,還是能找到作息規律。

規律的另一個好處是,照顧者比較好安排時間,你不會覺得一整天都被孩子綁著。當你知道孩子大約什麼時間點睡覺時,就能預先安排自己的時間。我認識許多「游刃有餘」母親,都是在孩子作息規律後,來安排家事、做瑜伽、寫文章,甚至在家工作。換句話說,規律作息能讓照顧者找回一點「自由」。

引導規律作息的兩個工具

關於引導規律作息的方法,坊間有些「清醒時間」、「吃玩睡」或是「作息表」的建議,幾個月的孩子幾點睡、清醒多久要放床。每篇文章各有論點,也有其支持者。我會建議父母在看類似文章時,觀察每個孩子有差異性。這些方法是可行的,但需要配合「自家小孩做調整」以及「更謹慎的態度」來操作。

這裡我介紹兩個好用且普遍能應用在所有家庭的工具。如果能確實執行,光靠這兩點至少可以用到1歲半。

實用工具一:照顧者的觀察

沒錯,這個工具就長在爸媽身上,就是你們的雙眼。其實坊間所謂「厲害的保母/月嫂」,說孩子到他們手上很好睡,很大的原因就是經驗讓這些保母/月嫂已經很能分辨什麼是想睡的訊號。

另外,爸媽要理解每個月齡的生理時鐘,以生理時鐘為主,然後孩子睡眠訊號作為輔助,了解什麼時候餓了、什麼時候睏了,自然就能發展出屬於孩子的作息規律。

實用工具二:作息記錄表

光是觀察訊號我們很容易有誤區,尤其有些孩子的訊號不明顯,根本觀察不出來。又或者觀察之後還是覺得孩子睡眠一片混亂,根本沒有所謂的規律。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