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潮”进入高发期,食用贝类需注意
随着气温逐渐升高,赤潮沿海海域“赤潮”进入高发期。进入沿海的期食贝类因“赤潮”蓄积毒性,食用后极易引发中毒事件。用贝在此提醒广大消费者: 贝类鲜香美味,注意深受大众喜爱。赤潮我国沿海贝类有4000余种。进入常见的期食有贻贝(又叫海虹、淡菜等),用贝海螺、类需蛤蜊、注意牡蛎 、赤潮扇贝等。进入 贝类本身不产生毒素,但如果其摄食了有毒藻类或与有毒藻类共生,则可能在体内蓄积毒素,形成贝类毒素。贝类毒素无色无味,在贝类体内呈自由或结合状态,主要贮存在贝类的消化器官中,如果染毒的贝类被人食用后,贝类毒素会在人体内迅速释放而导致中毒。 不同贝类对毒素的蓄积、代谢和排除能力存在很大差别,贝体内毒素含量存在明显的地域性和季节性差异,尤其是当有毒“赤潮”发生时,贝类体内更易蓄积毒素。 根据中毒症状的不同,常见贝类毒素主要分为四类,即腹泻性贝类毒素(DSP)、麻痹性贝类毒素(PSP)、神经性贝类毒素(NSP)和记忆缺损性贝类毒素(ASP)。目前,我国贝类毒素中毒主要以腹泻性和麻痹性贝类毒素为主。 腹泻性贝类毒素中毒的主要症状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麻痹性贝类毒素中毒的主要症状是口唇刺痛和麻痹,并扩散至面部、脖子、肢端,伴有头痛、晕眩、呕吐、腹痛、腹泻等,严重者会停止呼吸、窒息死亡。神经性贝类毒素中毒的主要症状是肌关节无力、冷热感觉颠倒、说话吞吐困难等。记忆缺损性贝类毒素中毒的主要症状是头晕、眼花、短期记忆功能丧失。目前,所有贝类毒素引发的中毒均无特效的治疗药物。 贝类毒素不会使贝体发生肉眼可见的变化,通过颜色和气味并不能判断其是否已染毒。煎炒、水煮、高温、高压等常用的烹饪方法也不能完全破坏贝类毒素。所以,预防和及时对症治疗是减轻贝类毒素危害的主要方法。 沿海地区居民不要在有毒“赤潮”预警期间“赶海”捕捞或采食贝类,平时也不要在排水口(如电厂冷凝水、生活污水)附近海域采集、捕捞贝类。 消费者在购买贝类时,要选择到正规的超市或市场,不购买来自“赤潮”地区的贝类。 食用贝类时要去除消化腺等内脏,每次食用量不宜过多。食用后如出现恶心、呕吐、腹泻、四肢肌肉麻痹等症状,要立即就医,以免贻误病情。 声明:本文所用图片、文字来源《食品伙伴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网联系删除。 相关链接:贝类毒素,牡 蛎,扇贝科学认识贝类毒素,类需谨防食用贝类风险
贝类本身不产毒,期食有毒藻类是元凶
常见毒素分四类,均无特效治疗药
毒素不易被破坏,科学预防是关键
01 把好捕捞关
02 把好采购关
03 把好食用关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芦山县:合理安排开工时序 28个项目前期工作有序推进
- 端午連假、6/17補班日高鐵增開班次! 5/24齊搶票
- 春暖花开!去各地感受姹紫嫣红的缤纷烂漫
- 日本石川縣能登地區發生4.0級地震
- 「直播0元购」水质浊度、福尔马肼浊度标准原液、硝酸盐氮等溶液标准物质现货供应,新客免费试用!
- “警”急出手市民止损20万元
- 多地取消旅游预约“不约而至”如何体验良好?
- 378户饭店开放堂食 上海松江有序推进餐饮服务单位复工复产
- 福建莆田发布2023年食品类投诉举报数据报告 消费者格外关注食品安全
- 歐洲學者:美國花15億培訓記者撰寫有關中國的負面報道
- 美國防部官員稱美軍擊落24枚胡塞武裝發射的導彈和無人機
- 精炼对油茶籽油三萜类化合物含量的影响(二)
- 同一功能的食品添加剂混合使用
- 韶关:党建引领筑爱助残,还40位听障群众一个有声世界
- 广东举行个体工商户服务月活动启动仪式
- 江西省南昌县市场监管局获评“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
- 广西百色:创新监管服务模式 守住食品安全底线
- 志願役軍人留不住? 馮世寬怒嗆:你怎麼知道留不住!
- 严重地磁风暴来袭!纽约市发警报
- 广西南宁:以柔性监管助推商事主体发展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