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曉雄
【附記:趟過生命之河】
(前略)
六.光影之下
進入澳大利亞國家舞蹈劇場這個澳洲當代舞蹈重鎮,踐行機會我獲得很大的張作人肯定和滿足,也獲得極大的曉雄像個自由。猶當我心無旁騖、生終時全力以赴地浸淫在舞蹈世界裡,於長台下熱情的便來觀眾與友善的媒體給了我極大的肯定與支持,我的踐行機會舞台之路顯得非常平順。澳洲舞蹈雜誌1992年2/3月刊的張作人人物專訪裡曾作如此開篇:
「舞台上下、舉手投足,曉雄像個無不優雅。生終時如果你以為他是於長天生的舞者,那你只對了一小部分!便來」
這個開篇的踐行機會後兩句,的張作人確道出我的後天努力。這是曉雄像個一個極大的肯定。可是我很快發現,內心有一塊是空的。這副皮囊,是我全部的財產,我可以帶著走,可以以此來創造一個能夠體現我個人生命價值的部分。但是眼前,除了舞台上用肢體去表達、去揮灑,我內心還有一塊空虛的存在,那是在舞台上、精神上沒有被滿足的地方。我需要一個新的出口,但我相信在還沒能找到可以取代這個空虛之前,最好還是需要務實地把握目前所擁有的機會,並慢慢將觸角向外延伸。
我選擇拿起相機,設置簡易的暗房,開始了人體攝影。同樣是身體表現、同樣是當下的藝術,攝影藝術創作可以與我的日常工作緊密相連。透過那些每天和我一起浸淫在汗水中的同事,我看到的不僅僅是一具具經年淬煉的美麗身體、或靈魂的載體。光影之下,這些肉身可以表現或塑造出某種精神性、神聖性,甚至身體本身,便是一件藝術品。身體,成了我創作的核心與源泉。
剛開始,同事們多半婉拒了我的邀請,直到我在自己身上完成了一定數量的作品並公開展覽、獲得好評之後,我的模特兒名單漸漸在加長,同事們都紛紛地主動為我的鏡頭寬衣解帶。在與我合作的模特兒裡,有演員、舞者、藝術家、設計師、運動員、大學生以及職業模特兒。他們在我的作品裡找到足以建立信賴的主題與風格,而我透過鏡頭將一具具肉身內在的精神性外化。五年之間,我舉辦了十個攝影個展,媒體對我的作品給了極高的評價。
1993年,我獲澳洲理事會的贊助到中國交流講學。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清華美術學院前身)攝影教研組的負責人、中國攝影理論家韓子善教授在看了我帶去的一組作品之後,決定和廣角攝影協會一同為我策展。這是中國第一個男性人體攝影個展。期間,工藝美院邀請我到學校教學,希望我能與攝影教研組的師生分享人體攝影的觀念與技術。當我走進教室時,發現他們的器材非常高端。我說:「對不起,在技術上你們比我更厲害,我教不了什麼。我可以做的是,來拍我吧。」
在選定了固定光源之後,我把衣服脫了,站在定點,告訴學生,透過鏡頭該如何觀看身體、如何引導模特兒調整姿態;如何讓每一寸肌肉、每一組關節在光影之下創造理想的構圖、凝聚飽和的力度、迸發靈光乍現的意象,讓內在的精神性透過肉體表現出來。構圖、造型、剪裁、取捨、對比、反差、質地、品味、意象等等,不一而足,在在體現創作者的精神追求,以及當下的判斷抉擇。作為瞬間藝術的實踐者,這是我樂於和學生們分享的。
對於我在北京的攝影展覽與教學,韓子善先生當年這樣寫道:
「他的作品是對人的頌歌,對生命的頌歌……張曉雄先生的作品,以男性人體特有的力度,特有的陽剛之美,特有的奇突之勢,為人體攝影藝術增添別具風采的一筆……因為張曉雄所致力的創作的人體雖然是平凡而習見的,但仍是少有問津而相對陌生的主題。將男性人體、舞蹈、光影融為一體,將形體、理念、情感集於一身,這本身就會使人興奮或不舒服。
自然,這種感覺有賴於觀者的修養與情趣。但更有賴於作者的分寸把握,理念與情感的結合、具象與抽象的結合。僅有視覺刺激只能使人不舒服。進而使人得到美感享受,這才是藝術創作的目的。張曉雄以對力與美的讚頌之情成功地創作了系列作品,給我們以深刻的印象與體驗。」(〈力與美的頌歌──讀張曉雄作品隨想〉《中國攝影雜誌》1993)
對我而言,攝影回應了我在自身缺憾中所獲得的禮物:圖像記憶。最重要的,是讓我找到了個人觀察與表達的另一個出口。在我所從事的以身體來表達的舞蹈藝術之外,人體攝影讓我找到另一種身體表現形式的連接點,而最終,攝影又回過頭來影響了我的舞台創作美學。
七.回歸文學
童年時,因體弱多病,無法劇烈運動,所以平日不能和同齡孩子玩耍,父親書櫃裡的歷史、地理書籍,便成了我探索世界的秘密樂園。相較於母親的現代文學書籍,童年的我更為父親收藏的書中之歷史掌故、風土人情、古典詩詞所著迷。
柬埔寨戰火摧毀了一切後,我被送到中國就學時,文化大革命的烈焰幾乎焚盡除了意識形態正確之外的所有書籍。在孤獨的負笈生涯中,陪伴我青春成長的,是那些歷史掌故與古典詩詞的記憶。在無數的不眠之夜裡,我曾寫下無數寄託思親、鄉愁的短詩。寫作,成了我的出口,也構成我私密的花園。
考進暨南大學歷史系時,一心要以史學研習為未來的寫作奠基,因此除了歷史專業必修的課程,從大三開始,我的選修課多落在中文系的科目裡。課餘時間,我大量閱讀剛解禁的文學作品,並開始專注個人寫作。
那時節,歷史系視我為「沒有專業思想」的問題學生,但我憑藉著好記性,與在課堂當下高度的專注、完整的筆記,以及流暢的文筆,總在專業科目考試上獲得體面的分數,因而系上領導也無可奈何。
移民澳洲後,拉開了地域與文化上的間距,得以更客觀地回望來路。我決定進行一種「自我淨化」的寫作練習,務使自己能擺脫意識形態的影響,用更客觀的觀察與書寫,來回應自己所處的時代。這段時間的寫作,更像是一種抽掉個人主觀評斷與議論的白描。我藉由舞團在國內與國際巡演的空檔,寫下不少少年時代的記憶,以及舞團當下的日常。
2006年,摯友因罹癌辭世,在醫院最後的陪伴時光,我第一次真正學習面對生死之課題。在送走友人之後,我的身體出現狀況。經和信醫院核磁共振等一系列檢查,發現自己腳底長了惡性腫瘤,醫生決定立即移除,並告知,如果腫瘤已轉移到淋巴系統時,會考慮高位截肢。
手術前的那個禮拜,我將自己關閉在山居,自問到:跳了一輩子舞,如果失去一條腿,我還可以做什麼?我放任自己沮喪了兩三天,到了第四天,在進醫院前,我決定買一台電腦,並在學生的幫助下,開始學戳字。我到現在,還在使用「一陽指」功夫,不過我戳字的速度相當快,基本上可以跟上我思考的流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