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尚

《你可以不必理性,做出人生最好決定》:我們要怎樣成為更理想的朋友、配偶與同事?

文:路斯.羅伯茲(Russ Roberts)

與他人相處融洽——當個優質的必理朋友、配偶或同事——是出人你我每天都要應對的無正解難題;在「工作或獨處的渴望」及「身邊的人想要與我們共處的渴望」之間,我們試圖取得某種平衡。生最專注於「豐盛」這件事能怎麼幫助我們處理這種緊張關係?我們要怎樣成為更理想的好決朋友、配偶與同事?

有個很好的定們的朋起點:不要只想到自己——意識到你不是宇宙的中心。這需要某種程度的樣成友配自我覺察,也就是為更意識到你的行動與話語會如何影響到他人,以及你會帶給旁人什麼觀感。理想要做到自我覺察,偶與可以透過治療、同事冥想、必理宗教,出人抑或哲學或文學的生最閱讀。

在最好的好決情況下,宗教與冥想不僅使我們與自己內心有所連結,定們的朋還能接觸到超越自己、更為宏遠的境界,會帶給我們超凡的體會及歸屬感。但在最糟的情況下,信仰宗教與進行冥想可能讓人陷入某種自我陶醉和自戀、某種自我耽溺和自我中心。我在這裡要談的自我覺察有些不同。這裡說的是,我們要覺察到自己的言論與想法常出自於下意識。稍早發生的事,或者與他人互動的慣性演變成某種難以跳脫的積習,兩者都可能按下我們內心的自動反應鈕。

舉例來說,經過長時間磨合後,婚姻中的其中一方可能會出於本能對另一方的發言產生全然下意識的回應,日子一久習慣就這樣形成了。在最好的情況下,冥想或治療或宗教能做的,是讓你在回應前先稍微打住。暫時打住一下有助於你理解,要精準掌握當下真實的狀況,言語並非永遠可靠。這麼做也會提醒你,你其實跳脫得了可能不斷循環反覆的腳本。這也能提醒你,你的本能反應是受到內心的恐懼、渴望與需求牽動的結果。稍微打住能夠提醒你,你可以走出慣性反應,做出更體貼或周全的回覆。透過練習,就能把你的慣性打磨得更好。

培養這種自我覺察會碰上的挑戰之一,是它不會自然而然發生。採用狹義功利主義的生活方式又會讓自我覺察變得更難。如果總是在問,這對我有什麼好處?——我能有什麼利益?那有大於我付出的成本嗎?——我就更難去注意到自己與他人的互動方式,以及自己的行為或許沒顧慮到他們對我的需求。

要如何打破不斷重複、像是開啟自動駕駛模式的腳本,即扼殺、毒害我們關係的腳本?我們能怎麼重寫自我的敘事(或也可稱為我們的人生故事),好讓我們不只想到自己?我們很習慣把某些敘事投射於自身——受害者、英雄、超級巨星、輸家,以及沒那麼極端的各種角色安排。

我們必然自視為親身演出某場實境秀的主角。身為主角,你面臨許多人生的重大決定——要住在哪裡、做什麼工作、跟誰結婚等,也就是你生命中的無正解難題。一路上,就如任一齣精采戲劇那樣,我們的人生會有種種老套和意料之外的事件介入,故事因為情節轉折而有趣。可能是生病、屬意的工作機會落空、期待愛苗滋長卻遭對方拒絕。又或者你意外獲得了榮耀;朋友創業並向你提供你未曾預期的工作職位;與朋友出遊後,友誼醞釀成愛情。

上述種種經歷會讓你堅持、放棄;歡笑、哭泣;翩翩起舞、呆坐場邊;計畫、籌謀;心生盼望、懷抱夢想。你在心裡想著過去的榮光,以及未來可能獲致的成功。當故事出現好的發展,你為自己慶幸;但有時候(不會一直如此),你會想起比較慘澹的某幾集情節,甚或一整季的每一集故事都不怎麼令人開心,因為哪怕傾盡全力,結果還是不如你預期。「過去」是不斷擴充的故事庫——你邁向未來時帶在身邊的回憶,而「未來」則要容納所有你希望打造的故事。

因為我們天生在乎自己甚於在乎他人,所以就會有一齣名為「我生命的故事」的內心劇場,它在人心中的螢幕全年無休不斷上演。把自己視為這齣戲劇的主角、身邊其他人只扮演配角,這件事理所當然。

這種敘事在我們大腦裡無所不在,因而影響到日常中的生活體驗。這是我們對發生於自身的事情,以及我們希望未來發生的事情的理解方式。這些敘事必定不完整。身為編劇的我們傾向將內心的敘事焦點全放在自己身上,而這麼一來,敘事就不一定準確。

亞當.斯密意識到,我們對自己的看法不會一直和真實的自己一致。

旁人說,他是名膽大的外科醫生,他連在自己身上動手術時,手都不會顫抖;而他往往也大膽、毫不猶豫就揭開自我欺騙的神祕面紗,正是「自我欺騙」遮掩了他眼中自身品行的缺陷。

身為自我敘事的作者,我們往往對直視主角的實情感到掙扎。「自我欺騙的神祕面紗」難以揭開。

過去的人可能會將他們視為「自己」這部小說的作者。而我們現代人接觸更多影視化內容。所以從我的觀點來看,我的人生就像《楚門的世界》(The Truman Show)這部電影,我扮演的是楚門的角色,但觀眾少很多。事實上,只有一名觀影者:我。我既是主角,也很可能是以此角度看待這個故事的唯一人士,但多數時候我沒注意到這點。我太忙著思索腳本與過去的集數,還有這個系列作若要繼續拍的話,我也想著未來要製作的新集數。

但世界上也有思考人生的不同方法。我指的不是對自己訴說自身故事這件事,因為這跟人自我中心的天性同樣與生俱來;我指的是「主角是誰」的設定。如果自視為實境秀主角,而身邊的人都是配角的話,你必然會錯失人生中重要的大半精華,以及身在其中的你所能扮演的角色。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