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诈骗、个人隐私泄露……警惕“匿名社交”潜在风险
随着匿名社交的情感潜风蓬勃发展,各大匿名社交软件迅速完成用户积累,诈骗某匿名社交App所属公司发布的个人一份报告透露,95后、隐私00后等是泄露险其用户主力。为探知青年对匿名社交软件的警惕看法,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面向全国大学生展开问卷调查,匿名社交从175所高校收回3620份有效问卷。情感潜风调查显示,诈骗35.52%的个人受访大学生表示自己曾使用过匿名社交应用,90.69%的隐私受访者认为匿名社交存在一定风险。 与现实生活中人们以真名实姓的泄露险面对面交往不同,“匿名社交”是警惕一种隐名埋姓、不露真实面目、匿名社交具有一定隐秘性的交往方式。尽管匿名环境下的人在交流时会有自由、轻松之感,但个中的潜在风险却不容小觑。 匿名社交确有其显而易见的“优势”。比如,可以卸下现实社会中的各种压力和包袱,畅所欲言地聊生活感悟、发趣味段子、秀新学的声线;更容易表现出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可以更好地释放情感、表达自我,甚至可以发泄负面情绪等等。不过,这种轻松与便利却是附有“匿名”前提的。自由与纪律往往是相对的,受“匿名”阴暗的裹挟,肆无忌惮、口无遮拦和不负责任或会成为其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 “糖皮包裹下,也许是毒药”,对于匿名环境存在的潜在风险,新闻媒体已有不少报道。比如,情感诈骗、钱财诈骗、个人隐私泄露甚至危及人身安全的情况都可能发生,个人信息是否能得到安全保障,也让人担忧。有时随手分享的一张照片都可能被人推测出具体的活动区域,不经意间就从“匿名状态”滑向了“实名状态”。所以人们在使用匿名社交软件时,务必要保持慎重与警惕。 明知存在安全风险,缘何还有三成以上的大学生愿意使用匿名社交软件,而且95后、00后等成为其用户主力?究其原因,或与大学生群体中的社交恐惧症不无关联。据《光明日报》报道,去年8月在“青年说”发起的网上调查中,参与投票的2532名网友中仅有69人认为自己没有社交问题,97%的参与者存在回避甚至恐惧社交的现象。同时,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享受独居独处,依靠手机建构和维护自己的社交网络,在虚拟世界里越陷越深。在此背景下,匿名社交就成为其发泄窗口。 人类原本就是喜欢群居的动物,人际间交往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本性与常态。社交恐惧症的本质不是不愿社交,而是恐惧社交。他们在面对陌生人居多的社交场景时往往会感受到不适、害怕和焦虑。而在“匿名”语境下的社交场合里,他们却可以蒙上一层“遮羞布”,尽情地释放情感,尤其是那些不愿为朋友所知和不方便表达的负面情绪。但这种“鸵鸟式”的躲避和隐藏终非长久之计,人总要从虚拟世界中走出来,直面现实生活和实体交往。 就互联网界具有的社交、搜索和电商三块大蛋糕而言,匿名社交或不可避免。但我们绝不能沉溺于此,尤其是要保持警惕、规避风险。解决之道就是要培养其积极乐观、理性平和的心态,通过开展讲座、团体辅导等方式关注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促其摆脱“手机依赖症”,树立社交自信心,主动回归现实社会。 郑桂灵情感诈骗、匿名社交个人隐私泄露……警惕“匿名社交”潜在风险
编辑:汤晓雪 来源:北京青年报 浏览次数: 次 发布时间:2021-11-11 10:49:40 【字体:小 大】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定远大力改善城区交通安全环境_
- 台青“登陆”的音乐情缘:爱情事业“双丰收”
- 福见惠安•乡贤有为
- 社媒新业态为台商在陆创业赋能 街角咖啡店享“疫”外商机
- 泉州市区中山南路改造工程力争今年5月全部完工
- 从海峡彼岸来:台湾博士逐梦粤港澳大湾区
- (台青话融合)台青钟捷名:“登陆”青云万里 情定江南水乡
- 中消协测评22款健康电冰箱 “保鲜” “养鲜”功能差异大
- 深入普查一线,探讨土壤三普阶段性成效及进展情况
- 两岸人才专场交流对接会福建宁德举行
- 闽侯“上新”台湾青年就业创业基地
- 江苏立法保障台湾同胞与本省居民享受同等待遇
- 大柳镇纪委既督且战严守防汛堤坝_
- (台青话融合)“00后”台青拥抱创业青春:“大陆生活是最精彩的部分”
- 大陆首个台企上市服务联盟在厦成立 助台企享受资本市场改革红利
- 从“环游记”到“摆渡人”:在宁台胞谈“最大的收获”
- 二硫化碳中异丙苯溶液标准物质:满足有机溶剂分析需求
- 清华、暨大等多家高校70位台湾青年深圳暑期实习
- 闽侯“上新”台湾青年就业创业基地
- 跨境电商“云”集训 台湾青年电子商务培训班结业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