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於台灣時間今(7)日晚間7時公布,諾貝尼亞頒發給坦尚尼亞作家古納(Abdulrazak Gurnah),爾文而寫獲獎理由為「對於殖民主義的學獎影響以及身為難民在不同文化與土地間的命運,充滿著永不妥協且熱情的坦尚洞察。」(“for his 作家摘桂作思戰爭uncompromising and compassionate penetration of the effects of colonialism and the fate of the refugee in the gulf between cultures and continents”)。
古納1948年出生,古納冠因果成長於印度洋上的流亡桑吉巴(Zanzibar)島上,1960年代末期以難民的考殖身份抵達英國。他已出版十本小說,民主以及一些短篇故事。義和身為難民所帶來的世代後分裂感經常可見於他的作品當中。古納的諾貝尼亞作品目前在台尚無譯作。
BREAKING NEWS:
— The Nobel Prize (@NobelPrize) October 7, 2021
The爾文而寫 2021 #NobelPrize in Literature is awarded to the novelist Abdulrazak Gurnah “for his uncompromising and compassionate penetration of the effects of colonialism and the fate of the refugee in the gulf between cultures and continents.” pic.twitter.com/zw2LBQSJ4j
因流亡而開始寫作,最新作品思考殖民主義和戰爭的學獎代間後果
古納的母語是斯瓦希里(Swahili)語,但他開始寫作則是坦尚在21歲以英語開始。古納曾說過在桑吉巴島上的日子,他對以斯瓦希里語寫成的文學作品的接觸幾乎是零,而他早期的寫作可能也不是嚴謹定義裡的文學。阿拉伯以及波斯詩作對早年的他是非常重要的啟蒙,不過從莎士比亞到奈波爾以降的英語文學傳統,更能代表他的作品。
古納成長的地方充滿著文化多樣性,既有著奴隸貿易的過往,也有著受到各式各樣殖民政權壓迫的形式,以及藉由貿易與全世界連結的歷史。桑吉巴島早在全球化之前,就已經是個國際性的社會。
古納的寫作始於他開始流亡,但作品內容與他離開的地方相關,而記憶在他創作起源裡佔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他1987年出版的第一本小說《離開的記憶》(Memory of Departure),講述一名有天賦的年輕倡議者試著不再四處惹事且希望能夠獲得住在奈洛比叔叔的關照。然而,故事主人翁最終仍是回到了他支離破碎的家庭,那裡有著酗酒且會施予暴力的父親,以及被迫賣淫的姐姐。
古納在第四本小說《天堂》(Paradise)有著突破性的表現,故事主軸以一趟在1990年代前往非洲的研究之旅開展,這樣的設定很明顯地受到康拉德(Joseph Conrad)《黑暗之心》的影響,講述了一個當來自不同世界與信仰體系的兩個人,相識之後而發生的悲慘愛情故事。
古納最新的小說作品是去(2020)年出版的《來生》(Afterlives),故事的場景是20世紀初期,早在1919年德國殖民勢力退出東非之前。故事主人翁哈姆扎(Hamza)在天堂回憶起自己的過往,他曾經被迫代表德國上戰場,並且對一名性剝削他的士官產生依賴。
哈姆扎在德國士兵間一次的內部衝突裡受了傷,因而被滯留在一間野戰醫院接受照顧。然而,當他重回到出生之地時,他既找不到他的家人,也不見他的朋友。在新作裡,歷史的反覆多變與無常貫穿整部作品。小說情節隨著好幾世代的角色開展,直到最終納粹政權始終沒能再度殖民東非。
《來生》的結局令人驚訝且難以預料,但同樣的觀念一再重複地出現在書裡頭:倘若統治政權的意識形態——在此指的是種族歧視——要求屈服與犧牲,個人在意識形態面前毫無抵擋之力。
衣索比亞裔美國作家瑪薩・曼吉斯特(Maaza Mengiste)在《衛報》評論古納作品時曾表示,古納過去的作品《天堂》(Paradise)在1994年入選為布克獎短名單時,就已經以「為歐洲歷史去中心化」而聞名。曼吉斯特表示,在新作《來生》當中,古納思考的是殖民主義和戰爭的世代後果(generational effects),並敦促讀者思考:在這兩者的蹂躪之後,留下來的是什麼。
《新共和》報導提及,文學獎至今已頒發117次,但女性得主獲獎僅有16次。21世紀以來,得主是歐洲裔的次數則有14次。
去(2020)年的得主為美國女詩人露伊絲・葛綠珂(Louise Glück),2019年一次揭曉兩年度的得主,分別為波蘭籍的奧爾嘉.朵卡萩(Olga Tokarczuk)和奧地利籍的彼得.漢德克(Peter Handke)。
諾貝爾獎是依瑞典炸藥發明人諾貝爾(Alfred Nobel)的遺囑所設,1901年開始頒發,今年是120週年。受COVID-19疫情影響,諾貝爾獎連續第2年取消於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舉行現場頒獎典禮,改為電視和網路直播得主在各國領獎。
延伸閱讀:
- 2020諾貝爾文學獎:美國女詩人葛綠珂,帶有素樸之美的詩性心聲
- 2019諾貝爾文學獎一次頒2年:得獎者是誰?為何又沒有村上春樹?
新聞來源:
- Biobibliographical notes(Nobel Prize)
- Afterlives by Abdulrazak Gurnah review – living through colonialism(The Guardian)
- Who Will Win the 2021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The New Republic)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