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秋蒂(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一粒沙一世界:晶瑩露珠反射的哈爾中國西北穆斯林多元樣貌
《熱什哈爾》在台灣出版,這顆晶瑩的書評斯林露珠在台灣文壇閃耀。作者關裡爺用阿拉伯文Rashhatu ‘Ayni-l-Hayaati作為書名,晶瑩那是露珠「生命之泉的露珠」,也是反射「生命之眼的淚珠」,無比珍貴又何其悽苦,中多元是國西怎樣的際遇孕育出這部磅礡的民間史書?又是怎樣的悲情世界讓穆斯林心中澎湃的感受,必須藉由只有穆斯林才能理解的北穆機密文字——阿文、波斯文與小兒錦傾洩訴說?展開書頁的樣貌同時,且讓我們一起踏上黃土高原,哈爾體會中國西北穆斯林庶民生活的書評斯林容貌。
一、晶瑩踏上黃土高原親炙熱什哈爾
2008年秋末,露珠黃土高原正值洋芋收成季節,反射貧瘠土地的中多元洋芋田裡,婦女俯身收穫的身影彷彿米勒的畫作。踏進哲赫忍耶沙溝派在西寧的鴻樂府道堂,剛好遇著伊斯蘭經學院的滿拉們,在晡禮結束後徒步經過院落,他們看到我這個台灣來的訪客,紛紛道著as-Salaam ‘alaikum,同時順勢拱起雙手由下往上抬到胸前作揖,戴著「六角帽」被陽光曬成古銅的年輕臉龐和善又充滿好奇。這是我第一次造訪寧夏西海固地區,親自體會《熱什哈爾》字裡行間的溫度。
與伊學院師生進行訪談,我的提問遠不及他們對我的詢問來得多,除了想知道台灣的伊斯蘭發展,其中一位滿拉還問了「妳讀了張承志先生的《心靈史》嗎?」
是的,我讀了。閱讀《心靈史》讓我認識到哲赫忍耶自馬明心創教以來血淚交織的歷史,今日更因張先生熱心召喚穆斯林知識份子埋首翻譯《熱什哈爾》一書,讓我們可以經由熟知的中文直接與馬明心相處共話。張先生在鴻樂府深耕多年,敞開心胸與底層穆斯林交心,更以生動的文筆為他們發聲。
此行我還順道造訪了馬志文先生,他為張先生提供了一間清靜書屋作為落腳之處,並和張先生結為莫逆,是張先生筆下「且將此生付譽毀,寂寞深山有兄弟」的摯友,也是從《熱什哈爾》史詩中走出來,生活清貧卻心靈富足的當代哲赫忍耶實踐者。
二、 哲赫忍耶何以遭受殘酷鎮壓——新老教爭
哲赫忍耶音譯自阿拉伯文Jaahiriyyah,即高聲讚唸「齊克爾」(Dhikr),是中國穆斯林門宦當中人數最多的體系。馬明心1744年從葉門返國傳教時,蘇非已在中國西北穆斯林地區廣為流傳,穆夫提、畢家場等所謂「七門八宦」當時在甘肅、青海各自擁有信眾,相互爭雄,虎夫耶(Khufiyyah,低聲念齊克爾)華寺門宦在馬來遲、馬國寶父子的積極經營下,氣勢尤盛。在《熱什哈爾》書中多處提到與馬來遲之間的較勁,馬明心簡化拜功、反對門宦聚斂財富、反對清真寺奢華的裝飾、以及主張教門傳賢不傳子等似乎都是針對華寺而來的種種改革,贏得許多穆斯林包括原屬華寺門宦信徒的認同,追隨者眾多,因此也激起與華寺門宦之間的新、老教爭。
這樣的爭端,即是《熱什哈爾》的緣起,爭端引來官府鎮壓,受難民眾的抵抗以及因無力抵抗而滿腹辛酸,艱苦決絕的心靈伴隨滿腔熱情,遂寄情於一幕幕驚奇篇章,合譜了這部《熱什哈爾》巨著。
但是讀者不禁要問,同為穆斯林,何以區分你我?又何以因區分而爭得你死我活?
中國穆斯林自稱為遜尼派的哈乃非(Hanafi),伊斯蘭教自7世紀中葉傳入至17世紀蘇非乃格什阪丁(Naqashibandyyah)教團進入中國,千年來未曾出現不同「宗派」(denomination),蘇非傳入中國後,逐漸與儒道思想結合,在西北地區形成了「門宦」,使得中國伊斯蘭內部出現很大的變化。
穆斯林圍寺而居,以清真寺為中心形成各個教坊(哲瑪提Jamaa 'at),門宦的領袖擁有聖人後裔或是後裔嫡傳弟子的身份,能解釋幽玄命理,顯現「克拉麥提」(Karamaat,神蹟)救苦救難,對一般庶民有著如磁石般的吸引力,再加上在宗教活動的操持上賦予許多便民利民的措施,加入新的團體一起實踐宗教功課,便是順理成章的事了。我們可以想像,新的且非常有系統的宗教團體介入教坊的生活圈,帶走原本該教坊的信眾,同時也帶走附隨的政治、經濟與社會資源,原來(老)的寺坊必然感受到威脅,進而產生相互敵對的情勢,爭執、械鬥時起,嚴重時引來官家的鎮壓,於是苦難臨頭。
爭執、械鬥、鎮壓,一波又一波的出現,乾隆(1736-1795)以後數起穆斯林起事中,伊斯蘭內部新、老宗派的區分與敵對態勢,始終是事變的根本原因,哲赫忍耶所處之時空背景以及該派的宗教理念,成為當時受壓迫最為嚴重的宗派。
教爭引來官府鎮壓,乾隆46年(1781)馬明心被狡殺於蘭州城上,起義軍退守華林山,後全數犧牲;乾隆49年,為馬明心復仇的新老教爭演變成以哲赫忍耶為主導的抗清事變,哲赫忍耶死傷慘重。這過程血淚交織,心中的悲憤澎湃洶湧卻只能往肚裡吞,多虧足智多才的關裡爺,用唯有穆斯林才能瞭解的「經字」寫下了壯麗悲絕的扉頁,低調地在受難者之間傳閱,撫慰些許傷痛。
悲情歲月中哲赫忍耶的傳系沒有中斷,共傳了二姓、三家、四分支、八代,傳系終止以後不再有傳教人,迄今只有守拱北者,而信眾更為眾多。珍貴的露珠依然閃耀。
三、 宗派分合歲月流淌;露珠滋潤生命歸屬
中國西北穆斯林新教、老教之名稱不是固定的,新、老之別是一個刻畫在歷史時間軸上的相對概念。
當虎夫耶的華寺門宦在河州發展之後,引起了當地信眾的首次對峙,為了區分兩造,加入門宦者為「新教」;留在原教坊者為「老教」,或是用阿拉伯文譯音「格底木」(Qadiim)稱之,並以「新、老教爭」(乾隆13年,1748)稱此爭端。但是當馬明心所傳入的哲赫忍耶出現,相較之下,虎夫耶道統的華寺先來,便被稱為「老教」;「哲赫忍耶」後到,則被稱為「新教」,前述乾隆46年與49年的爭端也被稱為「新、老教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