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

諸葛亮「隆中對」裡的漢末形勢(下):這個策略為何一開始成功,最後卻走向失敗?

文:蓮子水共同體

  • 諸葛亮「隆中對」裡的諸葛中對走漢末形勢(上):不選擇輔佐曹操、孫權,亮隆裡的略為是漢末何開後卻為了「復興」漢帝國
  • 諸葛亮「隆中對」裡的漢末形勢(中):令三國歷史起了巨大轉折的戰略建議

滾滾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形勢下這 是個策功最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始成失敗幾度夕陽紅。諸葛中對走 白髮漁樵江渚上,亮隆裡的略為慣看秋月春風。漢末何開後卻 一壺濁酒喜相逢。形勢下這 古今多少事,個策功最都付笑談中。始成失敗

上面這首《臨江仙》有很多人會以為是諸葛中對走明朝羅貫中的作品,但其實這首詞是亮隆裡的略為清初毛宗崗父子評刻三國演義時將其加在卷首之上,才為後人所知的漢末何開後卻。至於這首詞真正的原始出處,其實是明代才子楊慎為其所著《廿一史彈詞》第三段《說秦漢》所填的開場詞,由此我們也可看出「三國文學」在流傳過程中,其實是不斷隨著時空改變而更迭的。

漢代既是華夏東亞的上古第一帝國,在其崩潰的過程中,最無所適從的,自然是其所庇護的劉家宗室和儒教文士。而劉備之所以能在漢末亂局中,逆勢成為第三股勢力,不僅得力於手下武將的齊心賣命,諸葛亮的費心謀劃自然也是功不可沒。

事實上,不僅三國時期的謀士面臨如何「解構」儒教這個巨大的思想難題,後世的華夏文人,每每在遇到不同的時代與個人危機時,也都避不開這個難題。

三國的「謀士們」既是最先面臨這個難題的一批人,他們的策略自然也就成為後世文人的檢討反省的標的。其中,「隆中對」既為「三分天下」的重要關鍵,我們自然會想問這個策略為何成功?又為何失敗?

也許我們可以先看看「隆中對」時的大局 ⋯⋯

當時,也就是赤壁之戰前,曹操因為打敗了袁紹,勢力算是最大,而東吳集團基本上只能算是收留很多中原大族的地方勢力,其他地方勢力還有關中的馬騰、漢中的張魯、益州的劉璋,而劉備,或許有些人望,但基本上沒有自己的地盤⋯⋯。

從這角度看,赤壁之戰前的劉備其實沒有什麼什麼好輸的,在這種情形下,他會接受諸葛亮的建議「放手一博」的機會確實很高。

再看歷史,東西漢的皇帝不乏「流落在外」的「劉家子孫」坐上皇帝寶座,劉備的宗室身份在這種情況下確實可以號召一些人,共同復興漢室。

劉備_閻立本畫唐代的劉備畫像。Photo Credit: 閻立本(唐) 公有領域

另一方面,曹操手中雖有漢獻帝這張大牌,但由於曹操出身宦官集團,而且很多儒士認為正是因為他的祖父曹騰居心不良,立了年幼不適任的皇帝,才使得朝政大亂。除此之外,善於謀略的曹操認為「禮不可以治兵」,行事頗不得儒家人士所欣賞,這讓曹操後來的勢力雖大,在儒士間的名望卻始終不高。

雖然名望有瑕疵,但曹操算是非常善於評估戰爭形勢之人,因此,他會想要在打敗袁紹後,乘勢伺機奪取荊州,其實是非常合理的盤算。只是,在「赤壁之戰」中,他先前的好運似乎已經用盡,最後大敗而逃,反倒使得劉備成為此戰的最大贏家。然而,就如孫子兵法上所說,「自古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善於作戰者,多會先做好防禦工作,等待敵人暴露缺點,再一舉進攻或反攻。

關於這一點,劉備陣營似乎就沒能做到,而這點也多少與諸葛亮的謀略有關。

按照諸葛亮的計策,劉備應該效法先祖劉邦,先占有巴、蜀、漢中,再奪取關中,最後從關中出函谷關平定中原。

這是一套曾經成功過的策略,而且成功者正好是漢朝的開國皇帝劉邦,劉備自然躍躍欲試。更何況,諸葛亮還加上一條路徑:從荊州取道宛城,挺進洛陽,兩路夾攻,聽起來確實勝算大增。

只是,在戰場上,「將通於九變之利者,知用兵矣」,如果將軍沒有掌握變化的方法,即使了解地利、但是如果無法適時處理其相對應的弊害,終究還是很難得勝。

先談「荊州」—— 三國時代的「荊州」是一個「州」,行政層級在「郡」之上,所以荊州之下,又可以再分為好幾個郡,而從赤壁之戰後,曹操就決定只要守住北部的襄陽和江陵就好,自己則引軍北返。

從這點看,曹操在赤壁敗戰後,立即醒悟,隨機應變,「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江南先以守為主,等待孫劉聯軍彼此自相矛盾即可。

在三國中,結盟往往是非常不穩定的,所以,後來,果然如曹操所料,搶荊州、殺關羽的,正是孫權陣營。

當然,曹操可以做此判斷,或許與他對關羽的了解有關。雖然,諸葛亮是建議劉備以孫權為盟友,不過,身為北方人的關羽卻似乎非常不喜歡這個主意,不但拒絕和孫權結親,而且還用「狢子」這種帶有敵視南方人的字眼稱孫權,可見雙方的結盟是很脆弱的。

簡言之,曹操對軍情的判斷並未因赤壁大戰的失敗而失準,而且很快就找到應變的方法,其用兵確已達到「老謀深算」的層次。

三国行政区划(繁)Photo Credit: 玖巧仔 @ CC BY-SA 3.0
三國疆域圖

再談「益州」:

東漢末年的長江流域分為三州 : 依漢化程度來排列,依序應該是揚州、荊州、還有益州,這意味著:益州雖然被列入漢代疆域,但是那裡還有很多人與中原文化的接觸並不深。

此外,益州也是當時長江三州當中最大的一州,疆域包括今天的四川、雲南、貴州、陝西的漢中大部分地區以及緬甸北部、湖北、河南一小部分,所以,從地利上而言,若是能據有益州,確實就有與曹操、孫權相抗衡的實力。

然而,三國中,蜀漢是最早滅亡的,所以,到底,諸葛亮為劉備設計的「隆中對」出了什麼問題?

最明顯的問題,當然是出在劉備的兒子劉禪身上。劉備固然願意和諸葛亮一起冒復興漢室,但劉禪顯然並沒有繼承父志的意圖,這對於曾經為建立蜀國而努力的一幫老臣而言,自然是很無奈,不過在儒家禮數之下,以復興漢室為號召的老臣們似乎也很難有所改變。

(下面是諸葛亮在47歲時寫的《前出師表》,透露了不少身為「老臣」的擔憂。)

從27歲,在隆中為劉備獻策,到47歲,在成都寫出師表,諸葛亮的心境顯然起了極大的變化他;不會不知道,這20年來的天下情勢起了很大的變化,但他仍願意再下一次險棋,賭的或許就是自己對局勢的判斷。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