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探索

【關鍵眼中盯】相較於藍綠背後鼓動,「公民意志」才是罷免成功與否的真正驅力

2月6日,關鍵鼓動公民功與台灣近年來首個「要求大家都出來投票」的眼中意志罷免案,最終由不同意票65258大於同意票55394,盯相沒有超過72892的較於罷免門檻,得出一個連羅智強都要「挫折疲倦」而閉關三天的藍綠雙重否定。

有趣的背後是,從王浩宇到黃捷,才罷許多名嘴都隨著風向不斷修正預測,免成王浩宇選前認為黃捷罷不掉,真正王浩宇選輸後判斷黃捷危險,驅力黃捷安穩度過後,關鍵鼓動公民功與便說國民黨之後提的眼中意志所有罷免案,全部都會失敗。盯相

這類判斷模式常有一個特色,較於就是藍綠把選區內藍綠誰多作為判斷的唯一基準,並特別強調藍綠兩黨表態之下的動員力,好像某個政黨說要支持,所有曾經投過那個政黨的人都會緊緊的跟著太陽走;若是冷處理,就和韓總所說「不投我都是朋友」一樣足不出戶。

然而看看王浩宇和黃捷兩次「沙盒」下投票率與得票率的數據,大家都該想想「支持罷免王浩宇大都是國民黨動員出來的」和「反對罷免黃捷大都是民進黨動員出來的」這兩個假設是否有誤?相較於政黨鼓動,公民意志會不會反而才是罷免成功與否的真正驅動力?

換句話說,今天這樣的結果並不只是中壢的國民黨動員力多高,鳳山的民進黨立委催票能力多強,而是當地選民真的就是討厭王浩宇,沒那麼討厭黃捷?

藍綠「決定」對決之前的民調,和最終的投票結果其實相差不多

黃捷與民進黨這次早早設下「希望大家都出來投票」的定調,確實對支持者帶來指示的作用:如果覺得黃捷不該被罷免,這次應該要出來投票。但民進黨在選前大力催票又真的有造成「我本來沒感覺,但因為民進黨叫我去救黃捷,我就去救了」的效果嗎?

因為選票是不記名的,我們無法知道這次領票的人和上次投票的人是不是同一群人,更不知道那些投反對票的人,2020年投的是民進黨、時代力量,或者是國民黨。

有一個觀察指標,是1月24日流出的國民黨內部民調,講到同意罷免者只有4萬多票,不同意罷免者則有5到6萬票。

當時,國民黨和民進黨中央對黃捷仍保持著一定的距離,直到1月30日——也就是選前一週多——才聯手將罷免案上升到「藍綠對決」的層次,之後也沒有公布更新的民調數據。確實,台灣的民調(特別是國民黨的民調)大多不太準,但若把這唯一的數字對比到最終開票結果,會發現兩黨搖旗吶喊之後開出的票數雖有多過當時的民調,但差異皆不高。

罷捷投票前夜晚會 許淑華登台助講Photo Credit: 中央社

所以,這些人真的是被「動員」來的嗎?

就算真的是,但若今天兩大黨都已把這場罷免看成「為韓國瑜平反」或「避免一連串罷免骨牌效應」的大事,藍綠「動員」到最後,投票率卻和只有一方動員的罷韓時差不多。

我寧可相信一個人會不會被罷免不是黨有無動員,而是他本人做過哪些事

從韓國瑜到黃捷,國民黨和民進黨只要在罷自己人的時候,都指控對手在動員仇恨,但同時卻也不斷計算各選區的票數,想把對手黨的民代罷掉。在我看來,這些把藍綠和自己黨的動員力看成罷免成功失敗的唯一因素,就像那種選舉時只想靠藍綠對決算票數勝選的心態。

都是一種舊政治的思維。

每場選舉都有愚忠的投票部隊,但我寧可相信「公民獨立自主的思維」是關鍵驅力,寧可相信大多數選民會不分黨派為自己所支持價值的候選人投票,因為若此為真,未來的選舉才能回歸價值倡議而非選區數人頭或政黨代表的競爭,真正的根絕所謂動員仇恨的惡鬥。

也只有這樣,那些仍然糾結在動員罷免的政黨政客,方能繼續遭受他們應得的挫折疲倦和失敗。

延伸閱讀

  • 就算黃捷並非民進黨籍,為了2022地方大選綠營也必須全力防守
  • 罷捷案不通過!黃捷「正面迎戰」策略奏效,史上首次「罷免不同意票」超越同意票
  • 民進黨把「倒宇」的八萬人都當藍軍,這和韓國瑜有什麼區別?
  • 【圖表】報復性罷免出現,被鎖定的議員與立委容易罷免嗎?

核稿編輯:翁世航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