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参与!上海已记录超3500种昆虫
上海市实验学校附属东滩学校四年级学生郭融达没想到,公众他遛狗时在家门外柱子上发现的参上超种一只拇指大小、头上有绒毛、海已翅膀有豹纹的记录蛾子——咖啡豹蠹蛾,登上了最新版的昆虫上海昆虫名录。 12月7日发布的公众《上海昆虫名录2024版》记录了3556种昆虫,较2023年版新增400余个物种记录,参上超种其中部分物种的海已发现者是普通市民。 “这些昆虫在其他地区或已存在甚至并不少见,记录但是昆虫在上海地区是第一次被科学意义上地发现并记录。相关数据也会上报给相关部门,公众为地方生物多样性规划提供参考。参上超种”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展教中心网络科普部副部长余一鸣说。海已 上海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汤亮介绍,记录昆虫是昆虫大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大部分昆虫体型较小、行踪隐秘,单靠科研人员的力量很难在短时间内收获充足的信息,公众的帮助尤为重要。 上海自然博物馆等单位发起的“我的自然百宝箱”公众科学项目在2024年以“上海昆虫家谱”“上海蝴蝶监测”“路杀生物调查”等模块开展。近一年来,有近4.81万名用户使用数据上传小程序“听见万物”,线下活动“上海昆虫调查团”开展了47场,社会公众和科研人员协力收集、鉴定了9273条昆虫记录,覆盖上海16个行政区。 郭融达喜欢在户外观察昆虫,他和妈妈还发现了黑缘红瓢虫。“发现以后,妈妈帮我把它的照片传到了‘听见万物’微信小程序上。”郭融达说。 “收到昆虫图片、发现地点等信息后,我们对比已有资料做出初步判断。对于罕见的昆虫,研究人员前往发现地点观测、研究。”汤亮介绍,从“发现”到“记录”有严谨的科学过程,公众尤其是青少年也在这一过程中学习到科学的研究方法。 “上海昆虫家谱”项目浦东组组长毕海虹介绍,常常看到孩子们随身带着昆虫图鉴,边查边记录,一些小朋友已经非常专业,成为昆虫知识传播者。 “除了观察昆虫本身,还要观察它生活的环境,例如周围有哪些树木、是否有河流等等。”上海市黄浦区海华小学四年级学生彭嘉儿说。 同济大学附属实验小学学生陈茁说,自己从观察到逐渐学习昆虫野采、灯诱科学方法以及昆虫摄影和标本制作,还阅读了大量科普书籍。 “我们将继续深化‘公众科学’科普模式,引导公众参与科学研究实践,搭建项目平台,提高参与者科学素养,促进科学界与公众的沟通与交流。”上海自然博物馆有关负责人介绍。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比较基因组分析Yarrowia lipolytica BBE
- 从“环游记”到“摆渡人”:在宁台胞谈“最大的收获”
- “90后”台青“邂逅”山西:我们的故事未完待续
- 台湾教师热心两岸文创设计交流 让文创漫画设计在广西萌芽
- “钦文现象”带动国内网球热
- “95后”台青筑梦大陆:在“二次元”珠宝的小众领域“振翅”
- 台青周庭盈:愿亚运与光影联结两岸
- 台青夺得两岸青年(南宁)助力乡村振兴短视频直播大赛大奖
- 微生物在有机固废堆肥中的作用与应用(四)
- 参与电子商务“云集训” 台湾青年学习“直播带货”技能
- “惠台11条”助力台企纾困解难 2022年一季度湖北省实际利用台资同比增长143.2%
- 台湾青年“登陆”就业:实现多年前心中所想
- 广东省第三季度查办侵权假冒案件5162起
- 女台胞“登陆”16年专注咖啡研发:“找到了乐趣,也抓住了机会”
- “80后”台青大陆“抢滩”文创设计 致力两岸融合发展
- 第六届“宁台大学生青春修炼营”在南京开营
- “补锅匠”拉涅利难将球队带出泥潭
- 在桂台湾教师乔迀:跨越海峡的“安居梦”
- 台湾教师在广西:三尺讲台就是梦想舞台
- 台湾青年大陆“跨界”当律师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