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文兵
臍
臍是知己族認只有中國臍帶連接胎兒的埠,另一端在胎盤。大多
新生命在孕育過程中所需的數民生後視營養和氧氣,靠胎盤吸附在母體上攝取,為出通過臍帶輸送。沒肚麼事哺乳動物產子時,人重幼嬰呱呱墜地,知己族認只有中國自然撐破胎盤,大多流出羊水。數民生後視
臍是為出形聲字,月字邊代表肉,沒肚麼事齊表示發聲。人重哺乳動物有肚臍,知己族認只有中國我們把類似形狀的大多東西也叫臍,比如螃蟹的數民生後視腹部,母的叫團臍, 公的叫尖臍; 水果有臍橙,豆子也有種臍。
臍是臍帶連接胎兒的埠,另一端在胎盤。新生命在孕育過程中所需的營養和氧氣,靠胎盤吸附在母體上攝取,通過臍帶輸送。哺乳動物產子時,幼嬰呱呱墜地,自然撐破胎盤,流出羊水。沒撐破的,母獸會咬破胎盤,最重要的步驟就是咬斷臍帶。胎盤和臍帶完成了歷史使命,母獸會將胎盤和血水舔舐、吞食乾淨。一方面可以防止血腥氣招來天敵攻擊,另外,胎盤天然的滋補作用,有利於母體恢復健康,同時促進母乳分泌和惡露排出。幾天後,臍帶結痂,從幼崽身上脫落,在肚子上留下一個痕跡,就是「臍」。
於是有了「噬臍」一詞,喻示新生命的開始。有幾個成語與「噬臍」連用,表示後悔莫及,比如:噬臍莫及;末路多噬臍;雖欲噬臍,悔可及乎!它們出自同一個典故——據《左傳‧ 莊公六年》,楚文王借道伐申路過鄧國,鄧候三個外甥勸他借機殺了文王:「亡鄧國者,必此人也。若不早圖,後君噬齊,其及圖之乎?」晉朝杜預注:「若齧腹齊,喻不可及。」意思是用牙咬自己的肚臍,根本夠不著。(距離遠,不能觸到)
杜預是杜甫的十三代祖,文武皆備,後人都認同他的注解。但噬臍這麼解釋,禁不住細琢磨。人想咬自己的肚臍當然夠不著,我倒是聽說過有人想舔自己的肘尖舔不著的,但古今中外,沒聽說過誰想咬自己肚臍的。別說夠不著,即便夠得著,肚臍也是凹陷的,跟老虎吃天一樣,無法下嘴。所以竊以為「噬臍」就是咬斷臍帶,噬臍莫及就是這輩子就這麼一次機會,不做就來不及了。這樣解釋,更符合人情自然。
大多數民族認為出生以後就沒肚臍什麼事了,只有中國人重視它:人出生後,肚臍作為有形物質的通道雖然封閉了,但依然可以作為氣味、能量的補充和流動的窗口。中醫把肚臍稱為「神闕」。闕是缺口,中央大門的意思。天安門正中那個門洞只有皇帝可以出入的大門就是闕,神闕就是通神的大門。按西方畫家的視角,肚臍正好在人體的「黃金分割點」上。中醫認為神闕是腹部正中任脈的第八個穴,上通心神,下交腎精。
本書前面篇章講〈心口窩〉時介紹過「巨闕」,那個地方容易堵;神闕則容易漏。人在極度虛弱的時候,會出現氣短、心悸的症狀,最明顯的就是肚臍周圍出現動脈搏動,中醫稱為「動元氣」或「傷元氣」。有人還會出現「奔豚氣」,自覺一股氣上衝到咽喉,像小豬一樣衝撞,發作起來有瀕死感。這是腹主動脈劇烈搏動的結果。人極度透支時,會調動元氣儲備,出現臍周動悸。人臨死時臍周搏動更劇烈,直至崩潰、死亡。中醫認為,神闕不僅是神進入人體的生命之門,也是魂魄離體的死亡之門,所以,固護神闕是中醫保健和救命的重要理念和方法。
中醫治療元氣脫失的方法就是「補」,補漏洞。最好的藥物是人參,古人講「人參大補元氣」,但後人把補理解成「益」,以為吃人參能增加元氣,延長壽命。這完全是癡心妄想。服用人參後,神闕漏氣的情況會改善,臍周動氣會減弱、消失,人體又回到靠心臟和主動脈弓搏動輸血的狀態,身體就會逐漸平復。
神闕還有助性的作用。現代醫學解剖學證明,神闕的神經與性器官相連,適當刺激它會助性。中醫認為,任脈源於小腹,出自會陰,經過男性龜頭和女性陰蒂,上行到腹部正中,最終環繞口唇由眼入腦。所以接吻和刺激肚臍有助於溝通心神和腎精,促進興奮,提高快感。古人在性交中用艾灸任脈(膻中、神闕、中極穴)的方法助興,詳情可參見《金瓶梅》中西門慶使用「香馬兒」的段落。
很多人研究中國古人的避孕方法。其實很簡單:如果不想懷孕,用麝香或含有麝香的藥物敷在肚臍上就可以了。漢朝那個能在盤子上跳舞的美女趙飛燕就是這麼幹的。偶爾使用能避孕,長期使用就是終身不孕。當然,肚臍上敷貼麝香的另一個作用就是能讓女人美豔如花——華而不實就是這個意思。
很多中國人不會考慮到這樣一個問題,用嘴喝藥為什麼叫服藥,這和衣服有啥關係?英語不存在這個問題,oral就是用嘴、口頭和口服的意思。
追溯起來就得說說中醫的歷史,現代人只認為中醫就是開方抓藥,病人就得喝苦湯子。其實中醫的治療手段方法很多,針刺、艾灸、砭石、導引、按蹻、祝由、符咒、藥物等等,中醫講究因事因地因人制宜,根據具體情況選擇不同的治療方法,藥物療法只是其中的一種,不是唯一。即便是藥物療法,根據具體病症要選用不同的給藥途徑比如口服、外敷、肛門栓劑和陰道栓劑、鼻煙、滴眼液等等。口服不是唯一選項,劑型也有丸散膏丹、湯液露醇等多種。
眾所周知,藥物是有形的物質,通過口腔黏膜、鼻黏膜、眼結膜、陰道黏膜和直腸黏膜可以直接滲透到體液和血液中,被人體吸收利用,發揮藥效,起到治療作用。皮膚同樣可以吸收利用藥物,相對黏膜而言滲透作用較弱,除非體表有潰爛,藥物會滲出。
通過嗅覺,鼻腔可對更細微的藥物,甚至是無形的氣味敏感,使藥直通心神,進而影響身心健康。聞香識女人不假,通過聞味兒也能治療疾病,這是中醫的特色治療法。中醫把藥物「氣味」屬性分的很清楚,氣是氣,味是味。通過鼻腔聞到的是氣,通過口腔嘗到的是味。氣有「腥、膻、香、騷、臭」,味有「酸、苦、甘、辛、鹹」。氣通天入五臟,味接地,入六腑。這種通過聞嗅藥物氣治療疾病的方法,古稱「服氣」,古人把相關的藥物放在香囊中,揣在衣服裡面,香氣襲人,時時聞嗅,所以聞藥香逐漸演變成了服藥氣,後來簡化泛指,連喝藥也變成了服藥。
華人自古喜歡玉,因為玉在上古做為祭祀禮器有溝通天地鬼神的作用,普通人帶塊玉在身上有養護心神辟除邪惡的作用,比如《紅樓夢》中賈寶玉的通靈寶玉。根據自身情況,佩戴不同的形制、材質的玉,這叫「佩」。根據自身情況配製不同的藥物裝到香囊帶在身上、或直接縫在衣服裡面,這叫「服」,合起來就是佩服。把外用的膏藥敷在身上叫做「貼」,「服服帖帖」最早的意思也是用中藥做治療。就服服帖帖而言,肚臍是最佳的給藥途逕入口。上次說了,肚臍雖然在出生後閉合,但是內在通道仍在,肚臍可以吸收氣、滲透味進而影響氣血運行。
中國古代服飾「肚兜」顧前不顧後,重點是把肚臍遮蓋掩護,不讓風寒之氣侵入,體現了中醫養生保健的特點。現在還能從古畫上看到小孩子穿著肚兜。小兒是純陽之體,熱性好動,可以穿開襠褲,光著屁股,但是不能暴露肚臍。即便睡覺的時候也是如此。現在的孩子都改成了穿睡衣或背心褲衩睡覺,孩子睡覺折騰翻滾,往往就露出肚臍,著涼受寒,引發疾病,而肚兜就不存在這個問題。
現代的美女大都以穿肚兜為土氣,白天穿露臍裝,晚上也是睡衣睡褲,上下半截都有遮蓋,唯獨肚臍暴露在外,這樣容易受風寒,導致胃痛、腹瀉、腹痛、痛經不一而足。
二十世紀末中國流行的505神功元氣袋(一種保健用品),其實就是簡易肚兜,同時往裡面加入了溫性辛香的中藥。成本低廉,效果顯著,有病可治無病可防,當年風靡一時。現在雖然銷聲匿跡,但是其理念和方法依然值得我們借鑑。
有暈車、暈船、暈機毛病的人肯定會被推薦過這樣一種方法,就是上車船前在肚臍上貼一塊生薑片。這也是「服服帖帖」療法的一個具體體現。暈車、暈船的人大多都有胃病,胃的蠕動動力不足,食物和胃黏膜分泌的黏液滯留時間過長,不往下走往上翻。這種人就像醉酒暈眩的人一樣,什麼時候把胃裡的東西吐乾淨了就不暈了。預防或治療暈車、暈船的方法很簡單,一個是上車、上船前別吃東西,另外就是把留在胃中的宿食排泄到小腸中。在肚臍上貼生薑的方法,就是用辛溫的藥物溫暖刺激小腸,促進胃腸蠕動下行,達到治療目的。
小孩子經常會發燒,其原因主要有三種:「停食、著涼、受驚嚇」,孩子一發燒,家長就著急上火,忙著去醫院輸液打針退燒。其實在孩子發燒的時候家長應該先冷靜一下,分析一下孩子得病是否有上面三個原因,如果是停食著涼,那麼幫助孩子揉揉肚子,孩子拉泡臭屎,高燒就會退去。孩子腹痛不讓觸碰的時候,那就可以用無痛無害的肚臍敷貼療法。方法是藿香正氣水(一定是水劑,裡面有酒精),打開一瓶浸濕棉球,放到孩子肚臍眼裡面,再用膠布或OK蹦封固。不久孩子就會出現腸鳴矢氣,身上微微出汗,高燒自然消退。不能說百分之百有效,但是在去醫院打針輸液前這麼試試,可免去孩子和家長更多痛苦。這個方法是中醫張寶旬大夫所傳,幫助過成千上萬的人。
相關書摘 ►《知己》:中醫認為,膝關節問題應該從調養肝腎功能入手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知己:從頭到腳,用漢字解說53個身體部位的運行奧祕,掌握中醫養生精髓【精裝】》,野人文化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聯合勸募。
作者:徐文兵
養生,要先知己!
從頭到腳,幫你瞭解身體各部位的運行奧祕。
從解說漢字入手,深入淺出聊中醫,談養生。
「人只有先認識、瞭解自己的肉身、靈魂、
意志、性命,才談得上順養心性、保障安康。」──徐文兵中醫師
- 著名中醫專家、《字裡藏醫》作者徐文兵重磅力作!
- 連年高居中醫養生書暢銷榜,近6000多則評論,當當網100%好評!
用漢字解說53個身體部位,掌握身體和自然的運行
徐文兵老師帶我們從頭到腳,詳解了人體49個身體部位及4種體液的運行奧秘。幫助我們瞭解自己身體每個部位、每個器官的功能、特性,以及它們對於健康的意義。
不僅能瞭解中醫知識,更能領略漢字文化的絕妙風采
《知己》延續了《字裡藏醫》的敘述風格,每章以中醫最基本的詞彙入手,追溯字詞背後的歷史典故、文化內涵,使讀者在瞭解中醫健康知識的同時,領略漢字文字學與中醫養生的絕妙風采。
瞭解自己身體的運行奧義,才是真正的養生法
- 常常肚子不舒服,卻找不到原因?
問題可能不在「腸胃」,可能在於你的「下巴」
頤指氣使中的「頤」,就是用下巴指使人,不動手不動嘴,一副盛氣淩人的樣子。
中醫看病必須看病人的舌頭。若患者張嘴伸舌的同時,會聽見兩腮發出喀噠一聲。這是下頜關節發出的聲響,一般是咬肌僵硬,牽扯關節錯位摩擦發出的。西醫稱為「關節紊亂」,中醫認為有這種現象的人往往有比較嚴重的胃病,表面咬肌僵硬,體內胃的平滑肌也是僵硬痙攣的。
- 總是覺得胸悶難受,難道是心臟有毛病?
問題可能不在於「心臟」,而是在於你的「情緒」與「飲食習慣」
前胸正中是胸骨,胸骨柄的末端長有軟骨,西方人叫劍突,中國人稱為蔽骨。蔽骨和肋骨合圍而成的這個地方,就是「心口窩」。
莊子把西施的捧心診斷為「病心」。心口窩因為容易窩藏斜氣,更要預防出現心結,最好是「生氣的時候不吃飯,吃飯的時候不生氣」。其實不光是生氣,鬱悶、難過、沮喪的時候都不要吃東西,吃下去容易堵在心口窩,累積成心結。
中醫知識結合歷史典故、實用的養生建議,言語生動,輕鬆易讀。
值得一般中醫、中藥、養生愛好者閱讀。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丁肇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