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

六旬老人用相机记录城市变化

董世权拍摄雅安街道

  热爱摄影50余年
  
  “摄影是旬老相机我的爱好,我喜欢拿着照相机记录下最真实的人用东西。”65岁的记录董世权似乎有用不完的精力。他指着他的城市几十本相册,对着那些照片侃侃而谈,变化“这是旬老相机我老婆年轻时自己拍的第一张照片,这是人用上世纪80年代的大北街,这是记录上世纪70年代的雅安大桥……”
  董世权说,他十多岁时喜欢上了摄影,城市当时家庭条件不好,变化他就在外出游玩时借用相馆的旬老相机相机拍照,留下了一些宝贵的人用照片,“当时的记录照片都是黑白的,从1980年开始拍摄彩照。城市在上世纪80年代,变化使用个人照相机拍照的人还不多,在我自己有了相机后,便开始拍摄雅安新貌题材,游走在城区大街小巷,凡是像样的街道都摄入镜头。”董世权告诉记者,他记得自己第一部相机是海鸥牌的,后来陆陆续续换了四五部相机,现在已经用数码相机了。
  “为了记录下最真实的雅安,别人去过的地方我都去过,别人没去过的角落我也没有落下。”董世权拿出一本相册说,就在前年,他特地花了两个星期,坐着公交车跑遍了雅安的市区,专门去拍桥。“雅安有很多的桥,变化都很大,我觉得有必要给后代留下一些影像。”
  
  
  一张照片反映一段历史
  
  董世权50多年拍了多少张照片?这个连他自己都无法说清楚,在他家中,到处都是大袋小盒的拍摄照片。“很多是老照片,很珍贵的。”接着,董世权让记者看了一系列的“第一”:小朋友走进雅安第一家幼儿园时的天真模样;雅安汽车站投入使用第一天的情景;雅安举办第一届熊猫电影节时的热闹场面……
  记者在董世权拍摄于上个世纪80年代的一张雅安大桥照片上看到,当时这一带基本上都是砖木结构的平房,房舍低矮简陋。大桥的一头曾有一个小山岗,上面栽有一棵老榕树。
  董世权说,几张照片放在一起,就能够看出雅安城市发展的速度。
  董世权拍摄的题材非常广泛,其中拍摄好人好事的公益照片就是其中之一。
  他曾经就拍过雅安无偿献血者的一组照片。
  “玉树发生大地震后,雅安人救灾热情高涨,常常出现排队捐款的场面,我抓拍了不少感人的镜头!”董世权说,其中一个参加募捐的孩子一双大眼睛让他记忆深刻。
  
  用相机“写”日记
  
  如今,董世权已不再满足于用相机拍摄,更多的是在用相机“写日记”。
  一次偶然的机会,董世权接触到了网络,于是他开始试着将自己的摄影作品上传至网络。“2008年,我在新浪开通了博客。”董世权告诉记者,开始时不会打字,只能传照片,经过不断的摸索学习,他渐渐学会了打字。到现在,他的每一幅作品都加上了详细的图片说明,并且每一组图片都有详实的图片故事。
  到现在为止,董世权总共有数千张原创作品发布到网络上,并配有数千字的图片故事和图片说明。这些摄影作品和文字,展示了一个普通的摄影人对社会生活、自然生态的个人解读和表达。
  董世权说,当这些拍摄下的场景和人物已成过去的时候,这些记录时代变迁的照片就会显示出特别的价值。作为一个摄影人,他始终坚持关注身边事,记录身边事。记者石雨川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