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

夏至草、益母草及夏枯草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一)

夏至草、夏至学成益母草和夏枯草均为唇形科植物,草益功效类似,母草植物形态相似,及夏进展有共有和特有的枯草化学成分,包括生物碱、分及萜类、药理研究黄酮类、作用甾体类、夏至学成苯乙醇苷类、草益挥发油、母草木脂素、及夏进展香豆素、枯草蒽醌等,分及其主要化学成分具有改善血液微循环障碍、药理研究抗炎抗氧化、心肌保护等功能。

多基源是中药的常见现象。夏至草、益母草和夏枯草基源相近,分别来自唇形科夏至草属、益母草属和夏枯草属。三者功效相似,均具有改善微循环、改善血液流变性、心肌保护、抗炎抗氧化等作用。由于益母草名称较多,且与夏至草功用相似,故两者有混用现象。夏至草和夏枯草都曾作茺蔚即益母草的别名,在许多文献中记载为同一植物,又因两者植物形态相似,且采收季节相似,部分学者将其视作同一植物。三种植物既有相关性又存在差异,为更好地利用上述药材,有必要对上述三种中药材在本草考证、化学成分以及药理作用等方面进行综述比较,为夏至草、益母草及夏枯草的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1本草考证

夏至草(Lagopsis supina(steph)IK.Gal.)在夏至前采收,故名夏至草,始载于《陕西中草药》,能活血、调经,治贫血性头晕、半身不遂、月经不调。《全国中草药汇编》《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中记载夏至草具有养血调经、清热利湿,治疗产后瘀滞腹痛、血虚头痛、跌打损伤、水肿小便不利等功效,《江苏植药志》记载:“夏至草为妇科药。邳县民间认为其效力超过益母草。”益母草(Leonurus japonicus Houtt.)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能活血调经、利尿消肿、清热解毒,临床用于治疗月经不调、痛经经闭、恶露不尽、水肿尿少、疮疡肿毒等,《本草正》记载:“益母草,性滑而利,善调女人胎产诸证,故有益母之号。”《本草纲目》记载:“益母草活血、破血、调经、解毒。治胎漏难产,胎衣不下,血晕,血风,血痛,崩中漏下,尿血,泻血,疳、痢、痔疾,打扑内损瘀血,大便、小便不通”等。夏枯草(Prunella vulgaris L.)在夏季结束后枯萎,故名夏枯草,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有清肝泻火、明目、散结消肿的功效,临床用于治疗赤目肿痛、目珠夜痛、头痛眩晕、瘰疬等,《本草纲目》记载:“夏枯草治目疼,用砂糖水浸一夜用,取其能解内热,缓肝火也。楼全善云,夏枯草治目珠疼至夜则甚者神效,或用苦寒药点之反甚者,亦神效。”

2化学成分

夏至草主要含二萜类、黄酮类、苯丙素苷类、甾体、生物碱等成分,目前单体化合物研究较少;对益母草化学成分的研究集中在益母草生物碱,主要以益母草碱、水苏碱为主;从夏枯草中分离的化学成分包括糖类、黄酮类、酚酸类、甾醇类、香豆素类、萜类及挥发油等。三者共有和独有的化学成分评价,见表1至表6。

表1表2表3表4表5表6

夏至草、益母草和夏枯草三者化学成分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除上述所列成分外,益母草与夏枯草还有香豆素类,益母草有木脂素类,夏枯草有蒽醌类的报道。三者已报道化学成分比较,见图1。

图1

声明:本文所用图片、文字来源《北京联合大学学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网联系删除。

相关链接:夏至草夏枯草益母草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